荻花摇落见苍烟,渺渺江流接楚天。
独鸟飞沈秋草外,乱山青到戍楼前。
潮通泽国寒生月,风飐樯镫夜泊船。
沙际渔歌兼牧笛,中宵䀨起水窗眠。
荻花摇落见苍烟,渺渺江流接楚天。
独鸟飞沈秋草外,乱山青到戍楼前。
潮通泽国寒生月,风飐樯镫夜泊船。
沙际渔歌兼牧笛,中宵䀨起水窗眠。
这首清代诗人戴鉴的《舟泊京口作》描绘了一幅江边秋夜的画面。首句“荻花摇落见苍烟”,通过描写荻花凋零,江面上升腾起苍茫的烟雾,渲染出一种寂寥的氛围。次句“渺渺江流接楚天”进一步扩展了视野,将读者带入辽阔的江面与遥远的楚地相连的意境。
第三句“独鸟飞沉秋草外”,以一只孤独的飞鸟在秋草丛中飞翔或落下,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孤寂。第四句“乱山青到戍楼前”,山峦起伏,颜色青翠,一直延伸至戍楼之前,展现出山水的层次和动态。
第五句“潮通泽国寒生月”,潮水涌动,月光洒在水面上,给湿润的泽国带来了寒意,描绘出夜晚的清凉和静谧。最后一句“风飐樯镫夜泊船”,风轻轻吹动着船上的桅杆和灯笼,夜晚船只停泊在江边,渔歌和牧笛声在沙滩边交织,诗人独自在水窗边聆听,直至深夜。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舟行所见的自然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孤寂与思乡之情,展现了清初文人墨客的闲适与淡泊心境。
君不见长安少年游侠儿,斗鸡走马气如霓。
风尘著雨街街净,花柳和烟处处迷。
又不见金紫煌煌号卿相,甲第歌钟烂相望。
青娥皓齿歌宛转,银筝牙板声嘲喨。
去年匹马入帝畿,风光如旧人事非。
向日少年多乞丐,高门半改为荆扉。
转眼变更便如此,千秋万载何极止。
往访旧日东邻家,惟有一翁出纳履。
初时相见不相识,细说来因方大喜。
问之多是感慨言,不觉相看泪如水。
三月花明君始到,料得伤心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