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长安少年游侠儿,斗鸡走马气如霓。
风尘著雨街街净,花柳和烟处处迷。
又不见金紫煌煌号卿相,甲第歌钟烂相望。
青娥皓齿歌宛转,银筝牙板声嘲喨。
去年匹马入帝畿,风光如旧人事非。
向日少年多乞丐,高门半改为荆扉。
转眼变更便如此,千秋万载何极止。
往访旧日东邻家,惟有一翁出纳履。
初时相见不相识,细说来因方大喜。
问之多是感慨言,不觉相看泪如水。
三月花明君始到,料得伤心亦如此。
君不见长安少年游侠儿,斗鸡走马气如霓。
风尘著雨街街净,花柳和烟处处迷。
又不见金紫煌煌号卿相,甲第歌钟烂相望。
青娥皓齿歌宛转,银筝牙板声嘲喨。
去年匹马入帝畿,风光如旧人事非。
向日少年多乞丐,高门半改为荆扉。
转眼变更便如此,千秋万载何极止。
往访旧日东邻家,惟有一翁出纳履。
初时相见不相识,细说来因方大喜。
问之多是感慨言,不觉相看泪如水。
三月花明君始到,料得伤心亦如此。
这首诗描绘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阶层生活场景,以及时间流转带来的深刻变化。前半部分通过“长安少年游侠儿”与“金紫煌煌号卿相”的形象,展现了贵族与平民的不同生活风貌,以及他们所处环境的鲜明对比。后半部分则通过“去年匹马入帝畿”与“高门半改为荆扉”的转变,反映了社会变迁的无情与迅速。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昔日繁华与今日落寞的对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特别是“转眼变更便如此,千秋万载何极止”,直接点出了时间的不可逆转性和世事的无常,让人深感唏嘘。
在诗的最后,诗人探访旧日东邻家,发现物是人非,不禁泪如泉涌,这一细节进一步强化了主题,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和情感的抒发,诗人不仅展现了对社会变迁的洞察,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深感慨。
右宋周曾《秋塘图》一卷,前元皇姊大长公主所藏也。
前有皇姊图书印记,后有集贤翰林诸词臣奉皇姊教旨所题,自大学士赵世延、王约而下凡十六人。
时邓文原、袁伯长俱为直学士,李洄以翰林待制居京师,为监修国史,实至治三年也。
元运方隆,皇姊雅尚文学,一时名公巨儒,以文章翰墨宠遇,当世其盛,盖可想见。
元既革命,此卷遂出江左,吾友薛起宗得于其私沈祥氏。
一日,携以见示,且征题诗。
余虽不获援笔其间,而一十六人者犹及亲炙一二,袁、邓二老又皆先子之友,不可作矣。
把玩再四,敬题于后。
陂塘九月菰蒲老,菱叶无多荷叶少。
无数飞来白鹭明,一群游去青凫小。
寒云弄影忽成霞,雁带斜行下浅沙。
晚色不随流水去,秋光都在拒霜华。
当时内殿春风细,紫衣传教词臣醉。
鲍谢文章沈宋才,诗成曲尽秋塘意。
塘水秋来景渐疏,低烟斜日照平芜。
鸳鸯去尽芙蓉死,空向人间看画图。
《题宋周曾秋塘图(有序)》【明·杨基】右宋周曾《秋塘图》一卷,前元皇姊大长公主所藏也。前有皇姊图书印记,后有集贤翰林诸词臣奉皇姊教旨所题,自大学士赵世延、王约而下凡十六人。时邓文原、袁伯长俱为直学士,李洄以翰林待制居京师,为监修国史,实至治三年也。元运方隆,皇姊雅尚文学,一时名公巨儒,以文章翰墨宠遇,当世其盛,盖可想见。元既革命,此卷遂出江左,吾友薛起宗得于其私沈祥氏。一日,携以见示,且征题诗。余虽不获援笔其间,而一十六人者犹及亲炙一二,袁、邓二老又皆先子之友,不可作矣。把玩再四,敬题于后。陂塘九月菰蒲老,菱叶无多荷叶少。无数飞来白鹭明,一群游去青凫小。寒云弄影忽成霞,雁带斜行下浅沙。晚色不随流水去,秋光都在拒霜华。当时内殿春风细,紫衣传教词臣醉。鲍谢文章沈宋才,诗成曲尽秋塘意。塘水秋来景渐疏,低烟斜日照平芜。鸳鸯去尽芙蓉死,空向人间看画图。
https://shici.929r.com/shici/hq8dGZTFs.html
吉祥寺里千堆锦,绿发仙人对花饮。
腰鼓金盘五色蓝,醉归犹带花枝寝。
东风壬子几清明,三百年来寺已倾。
沙河塘上痴儿女,犹诵钱塘太守名。
看花我亦逢壬子,况是清明非偶耳。
莫论南浦与西湖,楚水吴山正相似。
青莲居士识前因,金粟如来见后身。
总不能知尘外劫,也须曾是会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