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闻阴阳在天地,升降上下无时穷。
环回不得不差失,所以岁时无常丰。
古之为政知若此,均节收敛勤人功。
三年必有一年食,九岁常备三岁凶。
纵令水旱或时遇,以多补少能相通。
今者吏愚不善政,民亦游惰离于农。
军国赋敛急星火,兼并奉养过王公。
终年之耕幸一熟,聚而耗者多于蜂。
是以比岁屡登稔,然而民室常虚空。
遂令一时暂不雨,辄以困急号天翁。
赖天闵民不责吏,甘泽流布何其浓。
农当勉力吏当愧,敢不酌酒浇神龙。
吾闻阴阳在天地,升降上下无时穷。
环回不得不差失,所以岁时无常丰。
古之为政知若此,均节收敛勤人功。
三年必有一年食,九岁常备三岁凶。
纵令水旱或时遇,以多补少能相通。
今者吏愚不善政,民亦游惰离于农。
军国赋敛急星火,兼并奉养过王公。
终年之耕幸一熟,聚而耗者多于蜂。
是以比岁屡登稔,然而民室常虚空。
遂令一时暂不雨,辄以困急号天翁。
赖天闵民不责吏,甘泽流布何其浓。
农当勉力吏当愧,敢不酌酒浇神龙。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答杨辟喜雨长句》,通过对古代治国之道的反思和当今社会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合理政治和百姓福祉的期盼。诗中首先阐述了阴阳变化与农业丰歉的关系,指出古代明智的统治者懂得调节收成,储备粮食以备不时之需。诗人批评当下的官吏愚昧,民众懒惰,赋税沉重,导致农民辛苦一年的收获却被大量消耗,即使丰收之年,民间依然贫困。
接着,诗人描述了民众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助,只能求助于天神。然而,上天体恤百姓,降下及时雨,这使得诗人感慨万分,认为农民应努力耕作,官员则应感到惭愧。最后,他以敬酒祭神龙的举动,表达对好雨的感激和对未来改善民生的期待。
整首诗语言朴素,寓言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问题,也寄寓了作者对于公正治理和百姓福祉的深深关怀。
拨开空翠上危颠,路绕羊肠石齿尖。
到顶方知天下小,攀高似取世人嫌。
碧连蓬岛云千叠,冷照东溟镜一奁。
归去松窗伴禅老,此山佳致话无厌。
去年十一月,笑别下钟阜。
今年九月中,行见朝天路。
去住既无心,动静非取与。
平生安乐法,此意同谁语。
四明昔尝到,诸刹皆可数。
山川气象雄,麟凤栖迟处。
今思昔日游,岁月二纪许。
岂谓临晚景,侯伯重相顾。
开缄读来书,丁宁见毫楮。
姑苏二千石,眼高照天宇。
我昔昧平生,今见开心腑。
欣然乐与行,方鸣集众鼓。
先师未了底,今日应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