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门埋孟子,岘首载羊公。
万古千秋里,青山明月中。
政从襄沔绝,诗过洞庭空。
尘路谁回眼,松声两处风。
鹿门埋孟子,岘首载羊公。
万古千秋里,青山明月中。
政从襄沔绝,诗过洞庭空。
尘路谁回眼,松声两处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齐己的作品《过鹿门作》。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借景抒情,表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赞美自然之美的意境。
“鹿门埋孟子”,此句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物的沉浮,鹿门是古代名士孟子的墓地,通过这处景物,诗人表达了对过往文化遗迹的怀念和对过去智者的缅怀。
“岘首载羊公”,则是借用传说中的故事来映衬自然之美。羊公即羊尊,是古代神话中的人物,能够乘云游走,被诗人用来比喻山川的壮丽和自然界的神奇。
“万古千秋里,青山明月中”,这两句是对景色的描绘,也反映了诗人的情感。万古千秋形容时间之长久,而青山明月则是自然美景的一种象征,通过这种美景,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意境。
“政从襄沔绝,诗过洞庭空”,此处诗人提及了政治与文学。襄沔、洞庭都是地名,这里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和创作已经超越了常规的界限,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尘路谁回眼,松声两处风”,最后两句则是对行者之情的抒发。尘路指的是世间的烦恼与纷争,而诗人却不愿意去看这些,转而沉浸于自然界的声音中——松声和风声,这里表现了诗人对于远离尘嚣、归隐山林的向往。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展现了一种超脱凡尘、追求精神自由的意境。
海风吹潮浊如泥,咫尺不辨鱼与龟。
秋潭表里冰镜净,下瞰直可茎须眉。
乃知有万不齐物,心到定处皆能窥。
君心久矣波不起,天地不逃圆镜里。
胸中玲珑列星宿,眼底远近佳山水。
人言君脚踏四方,不知君閒谓君忙。
寒炉曾与话清夜,始觉牖户虚生光。
我生之日直南斗,逢人得骂不脱口。
而今只把定眼看,得失空花总何有。
但愁国事纷披猖,举棋不定观惊旁。
天倾地仄欠撑拄,安得不动铁脊梁。
鲤鱼书来上谁字,斗牛光中湖海士。
梅花腊雪曾会面,桃李春风一弹指。
剥书得诗意雄杰,钟吕惊闻筝笛耳。
懦夫有闻气可作,奸谀未诛神已死。
奴唇争笑乃独否,我心有同固如此。
君家请剑攀折槛,远胜衣绣誇归里。
立朝日少谏多藁,况有竹林老夫子。
百年易了富与贵,万古不磨天此理。
笑骂从渠官欲好,妻妾羞人身不耻。
获禽一朝固可十,天下良工安肯诡。
古人寥寥今不见,举世滔滔此皆是。
蛾眉方遭众女嫉,足音忽动空谷喜。
我欲净洗后土泥,子为快挽天河水。
桂花香满月轮秋,稳送鹏程万里游。
身近清光瞻帝座,手携多士上瀛洲。
戊申奏对规模阔,庚戌抡魁气数周。
陈亮自来天下选,老年更好作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