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辔度武垣,民瘼随时咨。
颓城既毕筑,荒舍稍以治。
癸亥甲子间,此地荐被饥。
闻之往来人,灾黎渐不支。
柴薪千里无,安得饱树皮。
南顾增予戚,沟壑填相随。
勤宣命大吏,分理督有司。
仓粮与库帑,尔何吝惜为。
迩年运转旋,有收天降慈。
历览惬予怀,老幼咸熙熙。
町疃有盖藏,鸡犬无羸疲。
乃悟向所闻,人言或过之。
何以知其然,古树仍乔枝。
所云无柴薪,诞也夫岂其。
设谓近所植,粗应不及围。
以此例其馀,前事诚可疑。
虽然更有说,观过仁可知。
救荒有常经,宁滥毋或遗。
万一讳灾伤,何以保吾师。
揽辔度武垣,民瘼随时咨。
颓城既毕筑,荒舍稍以治。
癸亥甲子间,此地荐被饥。
闻之往来人,灾黎渐不支。
柴薪千里无,安得饱树皮。
南顾增予戚,沟壑填相随。
勤宣命大吏,分理督有司。
仓粮与库帑,尔何吝惜为。
迩年运转旋,有收天降慈。
历览惬予怀,老幼咸熙熙。
町疃有盖藏,鸡犬无羸疲。
乃悟向所闻,人言或过之。
何以知其然,古树仍乔枝。
所云无柴薪,诞也夫岂其。
设谓近所植,粗应不及围。
以此例其馀,前事诚可疑。
虽然更有说,观过仁可知。
救荒有常经,宁滥毋或遗。
万一讳灾伤,何以保吾师。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过河间郡城即事》。诗中描绘了诗人巡视河间郡城时,对当地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对治理措施的思考。
首句“揽辔度武垣,民瘼随时咨”点明了诗人巡视的场景和目的,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关注。接着,“颓城既毕筑,荒舍稍以治”描述了治理后的变化,城墙修缮,破败房屋逐渐得到修复。
“癸亥甲子间,此地荐被饥”提到过去几年间,该地区连续遭受饥荒,通过“闻之往来人,灾黎渐不支”表现了灾情的严重性。面对困境,诗人表达了内心的忧虑:“柴薪千里无,安得饱树皮”,感叹连基本的柴火都难以获取,更不用说食物了。
“南顾增予戚,沟壑填相随”进一步描绘了灾民的悲惨境遇,沟壑中充满了饿殍,令人痛心。诗人呼吁上级官员积极行动,分配粮食和财物,解决民众的燃眉之急:“勤宣命大吏,分理督有司”。
“仓粮与库帑,尔何吝惜为”表达了对官员可能存在的吝啬行为的批评,强调在救助灾民时不应有所保留。接下来,“迩年运转旋,有收天降慈”转而描述了近年来的好转,天降恩惠使得粮食丰收,百姓生活得以改善。
“町疃有盖藏,鸡犬无羸疲”描绘了如今的繁荣景象,田间仓库充实,家禽家畜健康,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诗人通过对比,指出过去传闻的悲观情况可能有所夸大:“乃悟向所闻,人言或过之”。
最后,“何以知其然,古树仍乔枝”通过观察古树依然茂盛,暗示了实际情况可能比传闻更好。对于“无柴薪”的说法,诗人提出质疑:“诞也夫岂其”,认为这可能是误解。他进一步分析,即使最近种植的树木也不足以满足需求:“设谓近所植,粗应不及围”。
“以此例其馀,前事诚可疑”表明诗人通过这一现象反思,之前的传闻可能存在疑问。最后,“救荒有常经,宁滥毋或遗”强调了在救灾时应遵循常规原则,宁可多救一些,也不能遗漏任何一人。同时,提醒不应隐瞒灾害,以免影响后续的救助工作:“万一讳灾伤,何以保吾师”。
整首诗体现了乾隆皇帝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治理措施的深思熟虑,展现了其作为君主的责任感和对国家治理的高度关注。
一室恐妇愁,三间良足用。
积钱宽买园,此事不敢梦。
弋阳千万家,比屋接脩栋。
相期生在勤,意象不少纵。
饥字参不破,竟日自倥愡。
设有花木山,仅作一身供。
徐翁初来时,赤子不取重。
徐徐汲壑谷,辘轳转双瓮。
锄夷荆棘开,改化溪山动。
千年五柳陶,慕用常接踵。
徐翁但神会,疏迹不勘缝。
七弦已可忘,五柳不待种。
见山若举头,孤雁亦须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