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蟠厚地干参天,还合宫墙不记年。
遥想杏坛传道日,唯应此木见三千。
根蟠厚地干参天,还合宫墙不记年。
遥想杏坛传道日,唯应此木见三千。
这首诗描绘了一棵古老而高大的树木,其根系深埋大地,枝干直冲云霄,仿佛与宫墙融为一体,岁月流转,已无从计数其年岁。诗人通过想象,将这棵树与古代孔子在杏坛传道的情景联系起来,暗示着这棵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或许只有它能见证孔子当年传道时的盛况,以及三千弟子的求学景象。整首诗以树为载体,寓言了时间的流逝和知识传承的永恒价值,充满了深邃的历史感和哲理意味。
缄蕊怯寒风,清香已暗通。
数株篱落外,生毓任元功。
短茅黄瓦排门户,祖父从来在此住。
不思城市好风光,只要秋成有分数。
年年借本事荒田,探前望后庶有补。
海门相近潮吐吞,不似今番难撑拄。
夏初幼妇生小孙,嘤咿作声求饲乳。
妇饥苦语出肝肠,摇头怕说纂风浦。
越中官赋重,有田即追呼。
小民生计薄,何以存妻孥。
前贤念民切,潴水启鉴湖。
自此岁常登,不计大有书。
湖堙水渐涸,往往事耕锄。
禾根虽浸水,天秋翠平铺。
后王主生育,讵肯馁一夫。
尽说湖田好,大胜行商车。
商车利纵博,巨涛与险涂。
湖田若不熟,明年岂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