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宫殿雨苔荒,花径无人采旧香。
宰噽若能容国士,西施那解误君王。
轻寒客子垂双袖,落日啼乌下女墙。
成坏不将供一笑,争如烟外?渔郎。
昔年宫殿雨苔荒,花径无人采旧香。
宰噽若能容国士,西施那解误君王。
轻寒客子垂双袖,落日啼乌下女墙。
成坏不将供一笑,争如烟外?渔郎。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物是人非的荒凉景象,反映出诗人对往昔繁华而今已成废墟的宫殿和花园感到无限感慨。开头两句“昔年宫殿雨苔荒,花径无人采旧香”表明过去辉煌的宫廷已经被杂草覆盖,无人再去采摘那些遗留下的花朵,这些花朵虽然依然芬芳,却已没有人欣赏。
诗人通过“宰噽若能容国士,西施那解误君王”两句,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宰相和美女西施都曾被用于政治手段,以致国家的败亡。这里诗人可能在暗示,即便是权势极大的宰相或者有着绝世美貌的西施,也无法挽救一个走向衰败的王朝。
接下来的“轻寒客子垂双袖,落日啼乌下女墙”两句,则描绘了一幅孤独的旅人在冷清的黄昏中穿行于废墟之中的情景。旅人的双袖飘扬在风中,夕阳的余晖映照着古老的城墙,而城墙上却只有乌鸦啼叫,显得分外凄凉。
最后,“成坏不将供一笑,争如烟外?渔郎”则是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无奈感受。成败与否,不值得去深究,因为一切都像烟雾般消散了。末尾的“渔郎”两字,有学者认为可能是指古代的渔民,也有解释为一种哀叹声,表达诗人内心的沉重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过往繁华景象的回忆,以及对历史人物悲剧命运的反思,抒发了诗人对于历史沧桑、兴衰更迭的深切感慨。
钟阜东南寻道林,蔚然深秀松森森。
溪光山色宛其识,钟声幡影空人心。
八功德水清且泚,梵天震旦何彼此。
更闻左侧琵琶街,鼓掌响应弹丝起。
非神奇亦非邪淫,世尊早明示其旨。
乾闼鼓琴山河大,地作琴声迦叶作舞,亦复如是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