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公家四十围,凌烟勋业在临池。
掌中乌玉劳分饷,世上玄经只自知。
颇觉陈人空面目,谁能闹处损心脾。
又须什袭牢藏苦,共看河沙指后期。
十八公家四十围,凌烟勋业在临池。
掌中乌玉劳分饷,世上玄经只自知。
颇觉陈人空面目,谁能闹处损心脾。
又须什袭牢藏苦,共看河沙指后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饱学之士在书房中专心致志的场景。开篇“十八公家四十围”,通过对书房空间的描述,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封闭的读书环境。“凌烟勋业在临池”则透露出诗人对知识与学问孜孜不倦的追求。
“掌中乌玉劳分饷”一句,意指诗人手中持有珍贵的墨宝(乌玉),精心地分配使用,这里的“劳”字含有珍视之意。接着“世上玄经只自知”表达了诗人对深奥学问的独特理解和个人领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自有一番见解。
中间两句“颇觉陈人空面目,谁能闹处损心脾”,则表现出诗人对于那些空谈无益之人的漠视和对真正能够在繁华世界中保持纯净心灵者的探寻。这里的“陈人”指的是过时或平庸的人物,“空面目”意味着他们的言论缺乏深度和意义。“闹处损心脾”则是说在纷乱复杂的环境中,很少有人能够保持内心的纯净不受污染。
最后两句“又须什袭牢藏苦,共看河沙指后期”,诗人似乎在劝诫自己或他人,要将学问深藏,不外露,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未来某个时刻的期待,那时才能一同观察和品评这如同河沙般众多而又转瞬即逝的世事。
整首诗通过对书房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士人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以及在纷扰世界中保持内心清净的一种理想状态。
文肃释褐初,明祚已衰晚。
讲筵屡纳诲,入阁未席暖。
一瞑桑海前,卷怀不复展。
所契刘职方,早夭党祸免。
平生切劘雅,累札见恳款。
断断辨清介,意故鄙熟软。
任事先知人,朝局适与反。
可知志节士,穷达言必践。
束帙还黎侯,追味犹潸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