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海本炎方,隆冬天反热。
岂无百岁人,到老不见雪。
胡为癸亥冬,朔风偏冷冽。
腊月廿一二,雪片如帚结。
气候谁转移,到此方发泄。
撒盐安可拟,飞絮亦强说。
梅花减颜色,越犬吠声切。
老夫喜欲狂,舞蹈几失跌。
匪作儿女态,幸为丰年决。
农夫拍手笑,稚子开口齧。
螟蟊种自毙,安得复作孽。
明当大有年,禾黍压丘垤。
民食既巳足,贡赋自罔缺。
道路不拾遗,外户何用闭。
熙熙复皞皞,人和天亦悦。
对雪赋此诗,太平好时节。
潮海本炎方,隆冬天反热。
岂无百岁人,到老不见雪。
胡为癸亥冬,朔风偏冷冽。
腊月廿一二,雪片如帚结。
气候谁转移,到此方发泄。
撒盐安可拟,飞絮亦强说。
梅花减颜色,越犬吠声切。
老夫喜欲狂,舞蹈几失跌。
匪作儿女态,幸为丰年决。
农夫拍手笑,稚子开口齧。
螟蟊种自毙,安得复作孽。
明当大有年,禾黍压丘垤。
民食既巳足,贡赋自罔缺。
道路不拾遗,外户何用闭。
熙熙复皞皞,人和天亦悦。
对雪赋此诗,太平好时节。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诗人叶元玉在潮州地区罕见的冬季降雪时的喜悦之情,以及这场雪对于农业和民众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首句“潮海本炎方,隆冬天反热”,点出潮州地区通常冬季温暖,与隆冬季节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引出下文对这场意外降雪的描述。接着,“岂无百岁人,到老不见雪”表达了当地居民对雪的渴望,强调了这场雪的珍贵性。
“胡为癸亥冬,朔风偏冷冽。腊月廿一二,雪片如帚结。”具体描绘了降雪的场景,用“如帚结”形象地形容雪花密集而壮观。接下来,“气候谁转移,到此方发泄”则探讨了气候变化的原因,暗示自然界的平衡与变化。
诗人接着赞美了雪的美丽,用“撒盐安可拟,飞絮亦强说”来比喻雪花,同时“梅花减颜色,越犬吠声切”通过梅花和狗吠的变化,进一步衬托出雪景的静谧与独特。
“老夫喜欲狂,舞蹈几失跌”生动地展现了诗人见到雪后的激动心情,即使年老也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他庆幸这场雪预示着丰收之年,对农夫和孩童的正面影响,以及对害虫的控制,体现了对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最后,“明当大有年,禾黍压丘垤。民食既巳足,贡赋自罔缺。道路不拾遗,外户何用闭。熙熙复皞皞,人和天亦悦。对雪赋此诗,太平好时节。”总结了这场雪对于社会经济和民生的积极影响,预示着未来的繁荣与和平,表达了诗人对当下美好景象的赞美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
整首诗情感饱满,语言生动,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还深刻反映了诗人对社会、民生及自然和谐关系的思考,展现了明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乐观主义精神。
舍前舍后桑成林,锄垦不放青草侵。
东风满条新叶大,村家爱此轻黄金。
日暖春蚕大眠起,戢戢盈箱齐若指。
看蚕新妇夜不眠,蚕老登山满家喜。
阿姑嗔办缲车迟,小姑已催修织机。
杀鸡沽酒赛神福,今岁不怕寒无衣。
春早移来渐渐芳,童儿盗笋最须防。
清阴羃羃低笼槛,翠影森森半出墙。
今对小窗殊不厌,长侵幽径亦何妨。
十篇嘉句形褒咏,多谢高才秘阁郎。
仙李盘根,自有云仍霭芳裔。
更溜雨霜皮,临风玉树,紫髯丹颊,长生久视。
鹤帐琅书至。长庚梦、当年暗记。
佳辰近,回首西风,渐喜秋英弄霜蕊。
暂卷双旌,鸣金吹竹,萱堂伴新戏。
对璧月流光,屏山供翠,碧云乍合,飞觞如缀。
早晚岩廊侍。终不负、黄楼一醉。
丹青手、先与翻阶,万叶增春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