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贫无一锥,所向皆四壁。
瀛洲足风露,胡不减饥色。
昔闻杜氏子,剪髻事尊客。
君妇定不贤,三梳奉巾栉。
我贫无一锥,所向皆四壁。
瀛洲足风露,胡不减饥色。
昔闻杜氏子,剪髻事尊客。
君妇定不贤,三梳奉巾栉。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答张文潜》,主要表达了诗人自身的贫困境况以及对友人生活的感慨。首句“我贫无一锥,所向皆四壁”直接描述了诗人的贫穷,连基本的生活用具都没有,四周空荡荡的,生活困苦。接下来,“瀛洲足风露,胡不减饥色”暗指生活艰辛,即使环境如瀛洲(传说中的仙岛,此处比喻富庶之地)充满风露,也无法缓解饥饿带来的憔悴面容。
诗人以杜氏子(可能是指杜甫的儿子)典故,提及昔日有人为了尊贵的客人甚至剪去自己的头发,暗示友人张文潜家中或许也有类似的情况,但诗人质疑其妻子是否真的贤良,因为如果是贤妻,应该不会让丈夫如此辛苦,还要“三梳奉巾栉”,频繁地为他打理生活琐事。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问,既表达了诗人自身的贫困,也对友人的生活状况有所微词,流露出对友人未能过上更好生活的同情和对自己处境的无奈。
江清可钓思持竹,地广可耕思种粟。
胡为作计久低回,而乃觅官亲贱辱。
南州徐孺晚与游,江东文度昔所熟。
堂堂荆州止获一人半,我邦有此二士差亦足。
五君流咏转竹林,兰亭何意慕金谷。
徐诗到眼以数过,王笔入手曾未读。
但能赠我以规不以颂,不用崇酒仍载肉。
嗟哉他人岂无言,交友不高徒碌碌。
至宝横道惊路人,明珠白璧天不珍。
风饕雪虐雨更打,委珠碎璧同泥尘。
天生人材怨不以,天亦何心及于尔。
不然明珠白璧当爱惜,忍使飘零至于此。
东街女儿谁家子,有名籍籍长安市。
不知身失不自回,顾侈金珠炫罗绮。
西街贫女夫何如,年长不见行媒车。
有时视倡独叹息,从之不可翻踌躇。
伤哉彼倡不自丑,顾嘲贫女为牛后。
此时贫女将何言,嫁与不嫁悬诸天。
庐陵得交君弟兄,杨子诗中称鲁卿。
问云携琴岳麓行,归期去日云秋清。
今晨复见杨子面,为言卓卿近相见。
玉隆阁皂两仙山,游以娱亲趁鲜健。
我时闻之与杨子,啧啧叹息久不已。
我方五斗困尘埃,渠亦栖迟一丘底。
鲁卿卓卿真愈人,枉道儒冠解误身。
异日名山倘行遍,卧图好学宗少文。
初期半山来,已止辄复上。
山游更同君,兼取鱼熊掌。
向来观极南,屡作此山想。
那知有今日,谈笑得纵赏。
谢公彼何人,诗声擅霄壤。
得非山川行,于以助其长。
逐人易浮沈,与物多俯仰。
政当恨未立,安曰悟已往。
萧萧烟云变,浩浩风雨响。
世岂乏此观,身由居苍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