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碗香炉尽洒然,高僧相对试谈禅。
㩀床者定知谁氏,识得依稀似乐天。
茗碗香炉尽洒然,高僧相对试谈禅。
㩀床者定知谁氏,识得依稀似乐天。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雅致的茶室场景,两位高僧在茗碗香炉的氤氲香气中,相对而坐,探讨禅理。诗人以“尽洒然”三字,生动地刻画出茶水倾倒后的清寂氛围,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接着,“高僧相对试谈禅”,既点明了人物身份,又暗示了对话的主题——禅学探讨。
“㩀床者定知谁氏”,这里的“㩀床”可能是指打坐的蒲团或禅床,诗人通过这一细节,巧妙地引出了对打坐者的身份之谜,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同时,也暗含了对打坐者修为的赞叹,因为能够在此静坐之人,必有非凡之处。
最后,“识得依稀似乐天”,诗人将眼前的场景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相联系,表达了对眼前高僧禅悟境界的赞美,认为其禅境仿佛能与白居易的高远情怀相媲美。这种比较,不仅提升了诗的意境,也体现了诗人对禅学的深刻理解和欣赏。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禅宗修行的静谧之美,以及对高僧禅悟境界的由衷敬佩,是一首富有哲思的佳作。
高高亭子郡城西,直上千尺与云齐。
盘崖缘壁试攀跻,群山向下飞鸟低。
使君五马天半嘶,丝绳玉壶为君提。
坐来一望无端倪,红花绿柳莺乱啼。
千家万井连回溪,酒行未醉闻暮鸡,点笔操纸为君题。
为君题,惜解携,草萋萋,没马蹄。
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
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
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
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
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
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雚蒲竟广泽,葭苇夹长流。
日夕凉风发,翩翩漂吾舟。
寒蝉在树鸣,鹳鹄摩天游。
客子多悲伤,泪下不可收。
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
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
馆宅充廛里,士女满庄馗。
自非圣贤国,谁能享斯休?
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