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友人得馆游南康》
《送友人得馆游南康》全文
宋 / 刘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匏大从来速售难,依人高戴误儒冠。

江南又客诸侯去,梅子愁人四月寒。

半世光阴旋蚁磨,百年举子上鱼竿。

世间多少不平事,盍向庐山静处看。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sòngyǒurénguǎnyóunánkāng
sòng / liúguò

páocóngláishòunánréngāodàiguān

jiāngnányòuzhūhóuméichóurényuèhán

bànshìguāngyīnxuánbǎiniánshàng竿gān

shìjiānduōshǎopíngshìxiàngshānjìngchùkàn

注释
匏大:形容葫芦硕大。
售难:难以卖出。
依人:被人佩戴。
儒冠:儒生的帽子,代指读书人。
江南:长江以南地区。
诸侯去:离开诸侯的领地。
梅子愁人:梅雨时节令人忧郁。
四月寒:四月本应温暖,但此处指梅雨带来的凉意。
半世:半生。
光阴:时间。
旋蚁磨:比喻忙碌的生活像蚂蚁磨米。
举子:参加科举考试的人。
鱼竿:代指科举考试,因为古代考生常以钓鱼寓意向官府投递试卷。
不平事:不公平的事。
庐山:位于江西,有隐逸避世之意。
静处看:在宁静的地方观察和思考。
翻译
葫芦太大从来不易卖,被人佩戴反误了儒生的身份。
江南游子再次离开诸侯之地,梅子的季节里人们却感到四月的寒意。
半生时光在忙碌中度过,仿佛蚂蚁磨砺,学子们一生都在为科举奋斗。
世间有多少不公之事,何不前往庐山的宁静之处去观察。
鉴赏

这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世事的感慨。开篇“匏大从来速售难,依人高戴误儒冠”两句,通过比喻手法描绘出朋友在学业上取得成就却未能及时实现价值的艰辛,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浪费和错过。"匏"是一种古代计数工具,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依人高戴误儒冠"则形象地表达了学子们在科举之路上的辛劳与迷茫。

接着“江南又客诸侯去,梅子愁人四月寒”两句,则转换了情感的角度,将朋友的离别比作春日里依然冷清的梅花,传达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即将逝去的哀伤。"江南"作为古代文人常游历之地,此处象征着文化的繁华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而“诸侯”则暗指朋友们各自奔波的命运。梅子在中国文化中往往代表坚贞不屈,四月寒意境则让读者感受到春天即将过去,时间无情的流逝。

"半世光阴旋蚁磨,百年举子上鱼竿”两句,更深化了对人生与时间关系的思考。"半世光阴"暗示着岁月的流转,而"旋蚁磨"则形象地表达了个人在岁月中不断努力、打磨自我的过程。"百年举子上鱼竿"则描绘了一种对未来美好的期待和追求,这里的“百年”虽是夸张之词,但也透露出诗人对于朋友能够长久立于世间的美好愿望。

最后,“盍向庐山静处看”一句,既是对前文情感的总结,也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庐山"作为历史上著名的隐逸之地,此处则象征着一种远离世俗纷扰、心灵得以净化的空间。这一句不仅是诗人对朋友的一种祝愿,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期许。

整首诗通过对时间流逝、友情牵挂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描绘,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作者介绍
刘过

刘过
朝代:宋   字:改之   号:龙洲道人   籍贯: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   生辰:1154~1206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
猜你喜欢

子固席上雪得芟字

新霜一夜草如芟,午酌临轩雪点衫。

不怕夷门清著骨,故教诗句耸巉岩。

(0)

闻笛

落日卧郿坞,忽闻吹笛声。

天清孤鹤唳,江净蛰龙鸣。

谷响风时下,山高月未生。

谁能永今夕,呼酒与同倾。

(0)

细雨

细雨真宜麦,轻阴似养花。

人烟随土断,村径逐溪斜。

大道能方轨,春泥欲溅车。

归来洗靴裤,城郭未吹笳。

(0)

遣愁

白尽汀蘋老,黄彫岸草秋。

西风正萧瑟,何处不堪愁。

(0)

木枥观

离离荒草满遗宫,羽化无人殿阁空。

白鹤亦应天上去,独馀枯枥起秋风。

(0)

中岩十八咏·其十玉泉亭

徘徊立泉上,谁敢酌寒清。

莫解金凿落,且听玉琮琤。

(0)
诗词分类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诗人
王翱 金昌绪 尹懋 谭意哥 段文昌 周煇 陆凯 陈鎏 朱之瑜 陈希烈 张正元 何去非 张公乂 方琬 李文藻 莲花妓 陈大受 许孟容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