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论养生,未得养生说。
拟从林下游,一书交尽绝。
既无当世志,安用三尺铁。
频频石上磨,神光浸秋月。
可怜粗疏甚,自谋何太拙。
危弦发哀弹,幽愤终莫泄。
死留身后名,有愧侍中血。
寻常论养生,未得养生说。
拟从林下游,一书交尽绝。
既无当世志,安用三尺铁。
频频石上磨,神光浸秋月。
可怜粗疏甚,自谋何太拙。
危弦发哀弹,幽愤终莫泄。
死留身后名,有愧侍中血。
这首诗《嵇康淬剑石》由金末元初的诗人李俊民所作,通过嵇康淬剑石的故事,表达了对嵇康人生选择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首句“寻常论养生,未得养生说”以反问的形式,引出对养生之道的探讨,暗示了嵇康在追求精神与肉体的和谐统一时的困惑。接着,“拟从林下游,一书交尽绝”描绘了嵇康隐居山林,试图通过读书来寻求解脱的场景,但最终发现这并非真正的出路。
“既无当世志,安用三尺铁”一句,反映了嵇康对现实世界的失望,认为投身于世俗功利并无意义,因此他放弃了武力,不再使用三尺长剑。然而,“频频石上磨,神光浸秋月”则展现了嵇康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即使在放弃世俗权力后,他仍然在石上磨砺剑刃,其精神光芒如同秋月般明亮,寓意着他对技艺的热爱与坚持。
“可怜粗疏甚,自谋何太拙”表达了对嵇康性格的评价,认为他的行为过于直接和粗犷,或许在自我规划上显得不够精巧。接下来,“危弦发哀弹,幽愤终莫泄”揭示了嵇康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即便他尝试以琴声表达情感,也无法完全释放内心的忧郁与愤怒。
最后,“死留身后名,有愧侍中血”总结了嵇康的人生结局,他在临终前留下了一段传奇,但同时也对自己未能实现更高的政治抱负感到遗憾。整首诗通过对嵇康一生的回顾,展现了其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反思。
回雁峰前忆隐沦,平生谋道不谋身。
诗书满腹空名世,科第衰年独后人。
赖有佳儿传素业,能令潜德上贞珉。
交游半世今零落,忍望铭旌泪墨新。
秀出书堂隽有声,又携琴剑主文盟。
师承自得春秋学,经行俱高月旦评。
援缴解令专志虑,窥园那肯乱精明。
安昌异日多成就,何止从宣一二名。
何物包藏欲媚谁,千金难售惜光仪。
空凝巧倩如羞靥,晴吐浓薰已透肌。
一夕举烽徒自苦,三年射雉若为奇。
无情草木欣欣意,却恼多情为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