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峰插天瘦千束,瘦比吾园四墙竹。
竹以池水写清深,山亦写之太湖绿。
环我山中如竹中,但有秋气无秋风。
忽收远翳出斜日,照山变作千芙蓉。
芙蓉摇摇动湖影,水底赪霞拓千顷。
霞光在水日在山,日落山昏水天静。
扑襟飒飒湖雨来,合岚为云低不开。
揭云乱叶不避雨,绕吾衣袖相盘回。
斯时吾心了无著,僧打空钟倚高阁。
天将元籁散清寥,客有奇思破崖崿。
钟残雨止肩舆行,下窥万仞多明星。
明星非星乃灯火,一路千灯接到城。
忽悬孤月千灯上,掩蔽群峰作屏障。
峰根不见太湖流,但听峰心出渔唱。
群峰插天瘦千束,瘦比吾园四墙竹。
竹以池水写清深,山亦写之太湖绿。
环我山中如竹中,但有秋气无秋风。
忽收远翳出斜日,照山变作千芙蓉。
芙蓉摇摇动湖影,水底赪霞拓千顷。
霞光在水日在山,日落山昏水天静。
扑襟飒飒湖雨来,合岚为云低不开。
揭云乱叶不避雨,绕吾衣袖相盘回。
斯时吾心了无著,僧打空钟倚高阁。
天将元籁散清寥,客有奇思破崖崿。
钟残雨止肩舆行,下窥万仞多明星。
明星非星乃灯火,一路千灯接到城。
忽悬孤月千灯上,掩蔽群峰作屏障。
峰根不见太湖流,但听峰心出渔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宁静的山水画卷。诗人姚燮以细腻的笔触,将横山的群峰、清澈的池水、碧绿的太湖、摇曳的芙蓉、绚烂的霞光、飘渺的云雾以及远处的灯火一一展现,构成了一幅动态与静态相结合、色彩丰富且层次分明的画面。
首句“群峰插天瘦千束”,以“瘦”字形容群峰,既突出了山势的峻峭,也暗示了山色的清瘦,给人一种挺拔而又孤独的感觉。接下来,“瘦比吾园四墙竹”将山峰与园中的竹子进行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山的瘦削和坚韧。
“竹以池水写清深,山亦写之太湖绿”两句,通过竹与池水的映衬,以及山与太湖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丽。池水的清澈与竹的挺拔相互映照,山色的碧绿与太湖的广阔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环我山中如竹中,但有秋气无秋风”则通过比喻,将山景与竹林相联系,强调了山中环境的宁静与和谐。虽然秋天的气息弥漫,但没有秋风的侵扰,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宁静安详。
“忽收远翳出斜日,照山变作千芙蓉”描绘了夕阳西下,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山间,使山峰仿佛变成了千朵盛开的芙蓉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芙蓉摇摇动湖影,水底赪霞拓千顷”继续描绘了夕阳余晖下的水面景象,水面上倒映着绚烂的霞光,仿佛一片广阔的红霞铺展在水面上。
“霞光在水日在山,日落山昏水天静”总结了日落时分的景色,霞光与日光交替,山色与水色交织,整个世界显得格外宁静。
“扑襟飒飒湖雨来,合岚为云低不开”描述了雨前的景象,湖面微风吹过,带来阵阵凉意,云雾缭绕,低垂不散,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雨季。
“揭云乱叶不避雨,绕吾衣袖相盘回”则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即使面对即将到来的雨季,诗人依然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甚至在雨中漫步,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
“斯时吾心了无著,僧打空钟倚高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即使身处自然之中,也能保持心灵的纯净与自由。
“天将元籁散清寥,客有奇思破崖崿”则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诗人独特视角的体现,认为即使是普通的自然声音,也能激发人的奇思妙想。
“钟残雨止肩舆行,下窥万仞多明星”描绘了雨后天晴,诗人乘坐轿子下山,沿途可见万丈深渊,以及夜空中闪烁的星辰。
“明星非星乃灯火,一路千灯接到城”则将星辰与灯火相提并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类活动联系起来,展现出夜晚城市的繁华。
“忽悬孤月千灯上,掩蔽群峰作屏障”描绘了月光与灯火交相辉映的场景,月光之下,灯火点缀,群峰被灯火所掩盖,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峰根不见太湖流,但听峰心出渔唱”最后以太湖的水流与渔民的歌声作为结尾,不仅呼应了开头对山水的描绘,也赋予了画面以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整首诗通过对横山及其周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