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修史堂》
《修史堂》全文
宋 / 陈俊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流水三间屋,明公半席分。

帝尝招此老,天未丧斯文。

人去留青竹,山空锁白云。

升堂时想像,金石恍然闻。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xiūshǐtáng
sòng / chénjùnqīng

liúshuǐsānjiānmínggōngbànfēn

chángzhāolǎotiānwèisàngwén

rénliúqīngzhúshānkōngsuǒbáiyún

shēngtángshíxiǎngxiàngjīnshíhuǎngránwén

注释
流水:形容流水环绕。
明公:对有名望或地位之人的尊称。
半席:一半的座位,表示尊敬。
尝:曾经。
老:指年长的人。
天未丧斯文:上天并未让这种文化消亡。
丧斯文:丧失这种高尚的文化。
人去:人已离开。
青竹:象征高洁的品质。
山空:山中空寂。
锁白云:白云缭绕,显得山更为空旷。
升堂:古代官员上朝或讲学的场合。
想像:怀念想象。
金石:比喻言辞的坚定和有价值。
恍然闻:仿佛能听见。
翻译
流水环绕着三间屋,明公分得半边坐席。
曾经,皇帝也曾招请这位老者,上天似乎并未让这种文化消亡。
人虽离去,留下的是青翠的竹林,山中空荡,只有白云相伴。
每当想起他升堂的场景,仿佛还能听到金石般的言辞回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简朴却充满历史韵味的修史堂。"流水三间屋",以流水环绕的三间小屋,展现了环境的清幽与宁静。"明公半席分",暗指修史者学问高深,其座位仅占半席之地,体现了学者的谦逊和学识的厚重。

"帝尝招此老",暗示这位修史者曾被朝廷看重,召见参与重要事务,显示出他的地位和才能。"天未丧斯文",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史学精神的坚守,即使岁月流转,这种文化根基仍然存在。

"人去留青竹",以青竹象征修史者的高尚品格和坚韧精神,即使人已离去,其精神犹在。"山空锁白云",则寓言了修史堂的静谧与深远,仿佛白云也被其精神所吸引。

最后两句"升堂时想像,金石恍然闻",通过想象和回忆,仿佛能听到金石般的史书声,表达了对修史工作的敬仰和对历史传承的感慨。整首诗以景寓情,赞美了修史者的精神和修史堂的历史价值。

作者介绍

陈俊卿
朝代:宋

(1113—1186)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应求。高宗绍兴八年进士。授泉州观察推官。因不附秦桧,被置闲职。桧死,召为校书郎。任普安郡王府教授。孝宗即位,迁中书舍人,出知泉州。乾道元年,除吏部侍郎同修国史。四年,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以用人为己任,奖廉退,抑奔竞。凡所奏请,都关治乱安危大事。六年,以观文殿大学士知福州。以少保、魏国公致仕。谥正献。有文集。
猜你喜欢

挽张之洞联

遇合自比苏眉山,而匡时过之,勋名满天下,事业满边隅,经济宏敷,若论文章犹余绪;

才望远超唐燕国,惜入相晚矣,其生有自来,其逝有所为,典型不坠,长留歌泣在环球。

(0)

春联

但将酩酊酬佳节;辜负香衾事早朝。

(0)

挽吴全美联

遗疏尚淋漓,故老遽传虚甲帐;

忠魂休怅望,汉家终不弃珠崖。

(0)

挽陆元錞联

名成鲤对,诰锡鸾封,最惬心镜水辞官,霞城就养;

闲即栽花,病还作草,忍撇手金英正放,墨沈犹浓。

(0)

贺胡致堂封翁

兰芷登升文学侍从;泽山亭育富贵侯王。

(0)

广西臬署四照山房联

亭榭喜重新,好安排三尺瑶琴,一拳峭石;

簿书容暂憩,可领取初秋竹露,半岭松风。

(0)
诗词分类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诗人
沈一贯 李德裕 翁卷 司空曙 李颀 卢仝 唐时升 高士奇 阮阅 查慎行 蔡肇 叶小鸾 陈衍 卢祖皋 杨巨源 张玉娘 曹松 张正见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