绀宇今方盛,名知国已清。
万松九里影,双涧四时声。
杖策将穷览,巾车不计程。
登堂山更好,人去晓猿鸣。
绀宇今方盛,名知国已清。
万松九里影,双涧四时声。
杖策将穷览,巾车不计程。
登堂山更好,人去晓猿鸣。
这首诗描绘了国清寺的壮丽与宁静之美。首句“绀宇今方盛”以“绀宇”指代寺庙,点明了寺庙的辉煌与繁盛,暗示了其在今日的兴盛景象。“名知国已清”则进一步强调了寺庙在国家中的地位与名声,表明它不仅在宗教意义上重要,在国家文化中也占据着清正的地位。
接下来的“万松九里影,双涧四时声”,通过“万松”和“双涧”的描写,展现了国清寺周边自然环境的壮丽与生机。万松的影子绵延九里,双涧的流水声四季不绝,这样的景象既突出了自然景观的广阔与持久,也映衬出寺庙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状态。
“杖策将穷览,巾车不计程”表达了诗人对探索与欣赏国清寺及周围景色的渴望与决心。他准备徒步深入,不计路程远近,展现出一种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追求。
最后,“登堂山更好,人去晓猿鸣”则以登山后的体验结束全诗。登上山顶后,诗人或许能获得更广阔的视野与更深的感悟,而“人去晓猿鸣”则以清晨猿猴的啼鸣作为背景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暗示了在自然与宁静中找到心灵慰藉的主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国清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