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喜收微雨,还愁合暮云。
潮痕殊未减,屋拆厌频闻。
天地溟濛内,山川早晚分。
吾民方乏食,何以慰耕耘。
已喜收微雨,还愁合暮云。
潮痕殊未减,屋拆厌频闻。
天地溟濛内,山川早晚分。
吾民方乏食,何以慰耕耘。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时的复杂心情与对民生的深切关怀。首联“已喜收微雨,还愁合暮云”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先以“喜”字表达对雨水的期待,而后以“愁”字转折,担心夜晚来临前云层聚集,暗示雨水可能再次降临,引发新的忧虑。这种情绪的起伏,反映了自然界变化无常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确定性。
颔联“潮痕殊未减,屋拆厌频闻”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忧虑。潮水的痕迹并未减少,这可能预示着洪水或潮湿天气的持续,而“屋拆”则可能是指房屋因雨水侵蚀而受损,频繁的担忧显示出诗人对生活环境的深切关注。这两句通过具体的自然现象,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敏感与同情。
颈联“天地溟濛内,山川早晚分”描绘了一幅天地间雾气弥漫、山川模糊不清的画面,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不安。在这样的自然景象中,山川界限变得模糊,仿佛预示着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尾联“吾民方乏食,何以慰耕耘”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核心关切——百姓的生计问题。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百姓的粮食供应成为大问题,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农民辛勤耕作却难以维持生计的深深忧虑。这一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深切同情,也反映了宋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民生问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社会关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命运交织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公正与人民福祉的热切期盼。
往山中,仲纯留兵骑见候,且约别於洛阳。
明日大雨三日,辕辙不可行,行此寄之。
使君以贵胄起家,风流有文词,仕至凤翔治中南山安抚使,先保陕州有功,故篇中及之画戟清香,谁得似、韦郎诗笔。
还又见、从容车骑,待州西北。
竹马儿童应有语,使君姓字人人识。
是往时、曾护国西门,金汤壁。
千日醉,三更席。
事已去,寻无迹。
对暮凉灯火怅然如失。
万里功名知未免,中年离别万堪惜。
恨洛阳、风雨暗旌旗,空相忆。
中有利名千丈。
先待明朝有酒如川,自歌自放。
然正之未尝有此作也,明日以示友人希颜钦叔,谓可作永遇乐补成之。
因为赋此,二公亦曾同作绝壁孤云,冷泉高竹,茅舍相忘。
留滞三年,相思千里,归梦风烟上。
天公老大,依然儿戏,困我世间羁鞅。
此身似、扁舟一叶,浩浩拍天风浪。
中台黄散,官仓红腐,换得尘容俗状。
枕上哦诗,梦中得句,笑了还惆怅。
可怜满镜,星星白发,中有利名千丈。
问何时、有酒如川,自歌自
青钱白璧,自买愁肠绕。
更恨欢狂负年少。
记阳关图上,尊酒流连,儿女泪,输与闲人坐钓。
茂陵多病後,懒尽琴心,无复求凰与同调。
似清风古殿,风动幡摇晴书永,惟有龛灯静照。
胡蝶飞来澹无情,问墙角*葵,为谁凝笑。
亦当却一春耶,因取此意作此以自喻云槐根梦觉,瓜田岁暮,白发新来无数。
长安迁客望朱崖,未唤得、烟霄失路。
西州芍药,南州琼树,香满云窗月户。
蒺藜沙上野花开,也算却
祖道道傍。
少年有与红袖泣别者,少焉车马相及,知其为观察之孙振之也。
所别即琴姬阿莲,予尝以诗道其事。
今二十五年,岁辛巳,振之因过予,语及旧游,恍如隔世,感念今昔,殆无以为怀,因为赋此渚莲寂寞倚秋烟。
发幽思、入哀弦。
高树记离筵。
似昨日、邮亭道边。
白头青鬓,旧游新梦,相对两凄然。
骄马弄金鞭。
也曾是、长安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