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这首《鸿雁》出自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属于“小雅”篇章。这是一首描写劳动人民生活和情感的作品,通过对鸿雁(大雁)飞行与聚集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对于劳碌民众和知识分子之间差异的深刻感悟。
诗中的“鸿雁于飞,肃肃其羽”,描绘出大雁飞翔时羽毛整齐的壮观景象。接下来的“之子于征,劬劳于野”则转向人民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情形,展现了古代农民的艰苦生活。这里的“之子”,意指劳动的人们。
通过鸿雁的飞行与聚集,诗人表达了对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如“鸿雁于飞,集于中泽”所示。然而,“之子于垣,百堵皆作”,则是说人们在田间辛勤劳作,不仅体现出他们的艰苦,也暗含着对劳动成果的期盼。
最后两句“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诗人通过鸿雁的悲鸣声表达了自己的感慨。诗人自认为是“哲人”,即有智慧的人,他们理解诗人的辛勤与劳碌;而“愚人”则是那些不理解诗人情怀,只看到表面现象,误以为诗人生活奢侈放纵的无知之徒。
整首诗通过对比鸿雁和劳动人民的境况,抒发了诗人对于社会阶层、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之间认知差异的深沉感慨。
客里元正最可怜,就他香案礼苍天。
懒拈蓍草占新岁,频对菱花忆去年。
仅有邸翁分席拜,不如野老着衣鲜。
百年草草浑如此,且醉残梅了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