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世诗书味,端知积庆长。
于人不畦畛,为世作津梁。
肯助鲁修泮,能令齐发棠。
阴功天所相,食报在诸郎。
奕世诗书味,端知积庆长。
于人不畦畛,为世作津梁。
肯助鲁修泮,能令齐发棠。
阴功天所相,食报在诸郎。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牟巘的作品,名为《挽唐学宾》。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唐诗的深厚造诣和对古典文化传承的自信与期许。
"奕世诗书味,端知积庆长"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深入研究唐代诗歌,对其中所蕴含的美好意境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于人不畦畛"一句显示出作者对传播文化知识持开放态度,不仅限于个人,也愿意与他人分享,这种精神如同古代圣贤之士,建立桥梁般地连接过去与未来。
"为世作津梁"则更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于自身文化使命的认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连接不同时代的人们沟通思想和情感的桥梁。接着的"肯助鲁修泮,能令齐发棠"两句,展现了作者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还能在实际行动中帮助他人,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最后两句"阴功天所相,食报在诸郎"则暗示了作者对于自己无私奉献精神的信念,即便是默默无闻的努力,也会得到自然和社会的认可与回报。这里的"阴功"指的是不求名利、默默付出的善行,而"食报在诸郎"则象征着这些行为最终将为作者带来正面的结果。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积极向上、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古代学者对文化传承和个人使命的深刻认识。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
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
马嘶循古道,帆灭如流电。
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时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洗浪清风透水霜,水边闲坐一绳床。
眼尘心垢见皆尽,不是秋池是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