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箫人去竹房空,海内犹怜学术工。
最是西泠桥畔路,淡烟疏柳夕阳中。
吹箫人去竹房空,海内犹怜学术工。
最是西泠桥畔路,淡烟疏柳夕阳中。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哀愁的画面。首句“吹箫人去竹房空”,以“吹箫人”离去后竹房变得空荡荡的形象,隐喻着逝者已矣,留下的是无尽的寂静与怀念。接着,“海内犹怜学术工”,表达了对逝者在学术上的贡献和影响的深切缅怀,即使他已不在人世,但他的精神和成就仍然被世人所敬仰和珍惜。
“最是西泠桥畔路,淡烟疏柳夕阳中。”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哀而不伤的情感氛围。西泠桥畔,本就是杭州西湖边一处风景如画之地,而此时在淡薄的烟雾、稀疏的柳树和即将落下的夕阳映衬下,更添了几分凄美与宁静。这样的景象不仅烘托出诗人对逝者的深深思念,也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生死的永恒情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既哀婉又不失高远的艺术境界。
一点阳春小。傍妆台、梅梢粉嫩,桃花红透。
合卺尊前人笑语,银烛两行红补。
云正暖、流苏香兽。
金屋阿娇元共贮,待玄霜、杵就方成偶。
□□□,□□□。西园扑蝶春风早。
看浮花、浪蕊飞尽,娟娟闺秀。
柳带菖蒲堪绾结,只绾同心未就。
算今夜、心都同了。
待阙鸳鸯情似海,锦衾温、说到鸡声晓。
头白也,镇相守。
结客城东楼,明月初出海。
渐如水精盘,天宇无寸霭。
清光如何买,厥价珠百琲。
中秋一夕过,已觉人意改。
冰轮纵迟迟,此夜复谁待。
老蟾益自张,吐辉增十倍。
把酒共月语,世态何足罪。
自有昭昭晖,千古万古在。
三年廷尉评,别事忽除丞。
步武通规近,生涯薄俸增。
翰林终必复,雅道已难能。
不预闻新命,那期念旧朋。
马鞍烦远御,爵刺改前称。
礼旷徒惭汗,情高倍服膺。
弹冠开慰喜,耸袂羡轩腾。
驰贺冰泥滑,宾阶愧后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