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皇嗜好非声色,偶爱兰亭亦其癖。
河南犹恐后来闻,竟使昭陵隐真迹。
世閒能悟知几人,墨本珍传意愈勤。
有似春云隐明月,光影还到千江分。
法曹得此深恨晚,有客携从大梁远。
多言南渡罕曾见,大胜薛家蝉翼本。
嗟我学书从少年,较计点画分媸妍。
老拈撅笔万事懒,忽见锦轴心凄然。
真行姿媚公所取,篆隶何妨更兼有。
退之但作石鼓歌,谈笑讥诃换鹅手。
文皇嗜好非声色,偶爱兰亭亦其癖。
河南犹恐后来闻,竟使昭陵隐真迹。
世閒能悟知几人,墨本珍传意愈勤。
有似春云隐明月,光影还到千江分。
法曹得此深恨晚,有客携从大梁远。
多言南渡罕曾见,大胜薛家蝉翼本。
嗟我学书从少年,较计点画分媸妍。
老拈撅笔万事懒,忽见锦轴心凄然。
真行姿媚公所取,篆隶何妨更兼有。
退之但作石鼓歌,谈笑讥诃换鹅手。
这首宋代罗颂的《兰亭序墨本》诗,通过对文皇(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兰亭序》的喜爱,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珍视和传承。首句揭示了文皇对《兰亭序》的特殊喜好,将其视为癖好,暗示了该作品的非凡价值。接下来,诗人提到文皇为保护真迹,甚至让昭陵成为其藏身之处,体现了对墨宝流传的重视。
诗中“世閒能悟知几人”表达了对世人能理解这份艺术珍品的人数之少,而“墨本珍传意愈勤”则强调了后人对书法传承的执着。诗人以“春云隐明月”为喻,形容墨本中的书法之美,犹如月光透过云层,光芒四溢。
诗人感慨自己年轻时对书法的热爱,与老年时的淡泊形成对比,看到墨本时内心涌起复杂的情感。他赞赏《兰亭序》的真行(楷书)之美,认为即使篆隶(篆书和隶书)也应兼收并蓄。最后,诗人以颜真卿对《兰亭序》的态度——作石鼓歌,戏谑那些自视甚高的书法家,暗示了对书法艺术无尽的敬仰和对技艺精湛者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生动比喻,展现了对《兰亭序》墨本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书法艺术传承的深刻思考。
丹青两岸写秋容,荻浦枫林叠几重。
天上仙舟宜缓橹,人间良夜正疏钟。
豪狂莫怪呼惊蝶,酩酊进堪号醉龙。
采罢江蓠想松桂,云边还买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