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都城饫子鱼,一鳞今不到茅庐。
果然额上通三印,尽去侯门代鲤书。
旧日都城饫子鱼,一鳞今不到茅庐。
果然额上通三印,尽去侯门代鲤书。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清之的《南坡口号十八首(其十六)》,主要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表达了对时局变迁的感慨。"旧日都城饫子鱼"描绘了昔日都城中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饫子鱼"象征着丰富的物质享受。然而,"一鳞今不到茅庐"暗示了如今这种富裕已经远离普通百姓,连鱼这样的寻常美食也难得品尝。
接下来两句"果然额上通三印,尽去侯门代鲤书"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额上通三印"暗指权贵子弟凭借家族地位轻易获取功名,而"尽去侯门代鲤书"则讽刺了这些人的成功并非靠才学,而是凭借门第。"鲤书"原指科举考试中的录取通知书,这里则暗示了特权代替了公平竞争。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社会阶层固化和贫富悬殊的问题,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发捻乱中原,动地皆鼙鼓。
江淮健几多,讨贼风声树。
百战丑虏平,捧檄莅兹土。
赫赫铭字军,昔闻今日睹。
夹河布行营,云是为镇抚。
辕门高且宏,炮垒矗天柱。
军容聊复尔,触目尽貔虎。
貔虎岂易驯,结队三或五。
盛气吞小民,足恭逢彼怒。
自称九死余,博得淫与赌。
小民慑其威,相戒莫敢侮。
军门执法严,亦云非无补。
扰扰镇及乡,孰知闾阖苦。
旌麾幸北指,细柳迹巳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