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蟆何为者,痱磊盎于背。
人言怀土虫,弃去俄复在。
昔有系青缯,酉阳志其怪。
尝观三物图,副以蝍蛆带。
相持莫先动,含毒相屠脍。
端欲兄龟龙,未肯弟孔翠。
俳语解人颐,子阳妄尊大。
慎勿离窟穴,旁午元五辈。
东行犯日忌,束缚非其罪。
倘有切玉刀,甘心脂鼎鼐。
平生不下箸,实惮背脊疥。
何必食马肝,前修有明戒。
愿君勿嘲诮,微命其可贷。
虾蟆何为者,痱磊盎于背。
人言怀土虫,弃去俄复在。
昔有系青缯,酉阳志其怪。
尝观三物图,副以蝍蛆带。
相持莫先动,含毒相屠脍。
端欲兄龟龙,未肯弟孔翠。
俳语解人颐,子阳妄尊大。
慎勿离窟穴,旁午元五辈。
东行犯日忌,束缚非其罪。
倘有切玉刀,甘心脂鼎鼐。
平生不下箸,实惮背脊疥。
何必食马肝,前修有明戒。
愿君勿嘲诮,微命其可贷。
这首诗以虾蟆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讽刺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虾蟆这一生物的独特见解和情感态度。诗中将虾蟆比作“痱磊盎于背”的形象,既描绘了其外貌特征,也暗示了其内在的某种特质或行为模式。
诗人引用了多个典故和传说,如“昔有系青缯”、“尝观三物图”等,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增加了其文化深度。通过这些典故,诗人探讨了虾蟆与人类社会中的某些现象之间的关联,如“相持莫先动,含毒相屠脍”,暗示了社会中的竞争与冲突;“端欲兄龟龙,未肯弟孔翠”,则可能暗喻了不同群体间的地位差异和权力斗争。
诗中还提到了“俳语解人颐,子阳妄尊大”,这可能是对某些人的讽刺,指出他们言辞夸张、自视甚高,却缺乏实际能力或贡献。接着,诗人警告人们不要离开自己的“窟穴”,即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环境或立场,因为外面的世界可能充满危险。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虾蟆的同情,认为它们不应受到无端的嘲笑和虐待,强调了生命的尊严和平等的重要性。同时,诗人也借虾蟆的形象,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和牺牲。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寓言的形式,巧妙地融合了自然观察、历史典故和社会批判,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荣。
似嫌车马繁华地,才入城门便不生。
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士。
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
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
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
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
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
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
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
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
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
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阵薄伎,聊佐清欢。
梧叶新黄柿叶红,更兼乌臼与丹枫。
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