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除花酒满卮,绕廊风细动帘帷。
已从半夜分春漏,即是平明受岁时。
或省转官因大庆,元正立仗忆丹墀。
吟思何日承宣召,却得金门和御诗。
红烛除花酒满卮,绕廊风细动帘帷。
已从半夜分春漏,即是平明受岁时。
或省转官因大庆,元正立仗忆丹墀。
吟思何日承宣召,却得金门和御诗。
这首诗描绘了除夕之夜的热闹场景与个人对新岁到来的期待。"红烛除花酒满卮,绕廊风细动帘帷"一句,通过红色的蜡烛、盛满的酒卮和轻拂的风声,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有些许忧郁的氛围。这里的“除花”通常指的是年终岁末时用来庆祝新年的装饰,如同现在的年画或春联。而"绕廊风细动帘帷"则是对室内环境的描写,给人以一种静谧而又不失奢华的感觉。
"已从半夜分春漏,即是平明受岁时"表达了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夜晚,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古代中国使用水钟测量时间,到了除夕之夜,每听到一漏(相当于现代的45分钟),都意味着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
"或省转官因大庆,元正立仗忆丹墀"这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仕途的期待。在古代中国,每逢年初,朝廷都会进行一些礼仪活动,同时也是一些官员调动职位的时候。这里“元正”指的是农历新年的开始,而“立仗忆丹墀”则是希望能够在这新的岁首得到升迁或是其他的好事。
最后两句"吟思何日承宣召,卻得金门和御诗"表达了诗人对能被皇帝召见并且获赐诗章的向往。在古代中国,如果诗人能够受到皇帝的赏识,并得到皇帝亲自赐予的诗句,那是一种极高的荣誉,也意味着诗人的才华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整首诗通过对除夕之夜的描写,流露出诗人对新年的期待,以及对个人仕途的渴望。同时,这也反映出了古代文人对于朝廷的依赖和向往,他们的文学创作很大程度上是与政治生活紧密相连的。
翠盖千重,青钱万叠,雨馀绿涨银塘。
藕花无数,高下斗芬芳。
浑似华清赐浴,温泉滑、洗出真香。
何妨更,合欢连理,高压万芝祥。
风流,贤太守,当年奏瑞,盛事名堂。
好是琉璃池上,一片宫妆。
况有薰风解愠,流霞泛、丝竹成行。
依莲暇,联珠唱玉,应不愧金相。
历水分携十六年,相逢须鬓尽苍然。
喜君宦况新来好,许我交情老更坚。
小雨送行春溜急,长杨留别午阴圆。
画船插帜澄江远,回首风帆指绣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