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作禅房会,深防俗子逢。
僧归万里浪,客到一声钟。
北酒邀新月,南花发孟冬。
后期那可易,使节为从容。
故作禅房会,深防俗子逢。
僧归万里浪,客到一声钟。
北酒邀新月,南花发孟冬。
后期那可易,使节为从容。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恭尹在明末清初时期,与友人王川南、樊检讨、刘铨部在长寿石公精舍相聚的情景。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禅房的静谧氛围以及与世俗隔绝的意境。
首句“故作禅房会”,点明了聚会的目的在于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解脱,远离尘世的喧嚣。接着“深防俗子逢”一句,表达了对世俗之人的排斥,强调了这次聚会的纯粹与高雅。
“僧归万里浪,客到一声钟”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对比手法,以僧侣归来的景象象征内心的平静,而客至时的钟声则增添了聚会的庄重与神秘感。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场景,也暗示了内心世界的波动与平静之间的转换。
“北酒邀新月,南花发孟冬”则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广度与深度,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融入其中。北酒与新月的结合,南花在冬季绽放,这些意象既富有诗意,又蕴含着对自然与时间流转的感慨。
最后,“后期那可易,使节为从容”表达了对友情与相聚时光的珍视,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当下时光的珍惜之情。这句话提醒人们,相聚的时光不易得,应当以从容的心态去享受每一次的相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禅房聚会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追求的向往,以及对友情与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充满了哲理与情感的双重魅力。
荆江水阔烟波转,荆门路绕山葱茜。
帆势侵云灭又明,山程背日昏还见。
青青麦陇啼飞鸦,寂寞野径棠梨花。
行行驱马万里远,渐入烟岚危栈赊。
林中有鸟飞出谷,月上千岩一声哭。
肠断思归不可闻,人言恨魄来巴蜀。
我听此鸟祝我魂,魂死莫学声衔冤。
纵为羽族莫栖息,直上青云呼帝阍。
此时山月如衔镜,岩树参差互辉映。
皎洁深看入涧泉,分明细见樵人径。
阴森鬼庙当邮亭,鸡豚日宰闻膻腥。
愚夫祸福自迷惑,魍魉凭何通百灵。
月低山晓问行客,已酹椒浆拜荒陌。
惆怅忠贞徒自持,谁祭山头望夫石。
幽燕沙雪地,万里尽黄云。
朝吹归秋雁,南飞日几群。
中有孤凤雏,哀鸣九天闻。
我乃重此鸟,綵章五色分。
胡为杂凡禽,雏鹜轻贱君。
举手捧尔足,疾心若火焚。
拂羽泪满面,送之吴江濆。
去影忽不见,踌躇日将曛。
岑公相门子,雅望归安石。
奕世皆夔龙,中台竟三拆。
至人达机兆,高揖九州伯。
奈何天地间,而作隐沦客。
贵道能全真,潜辉卧幽邻。
探元入窅默,观化游无垠。
光武有天下,严陵为故人。
虽登洛阳殿,不屈巢由身。
余亦谢明主,今称偃蹇臣。
登高览万古,思与广成邻。
蹈海宁受赏,还山非问津。
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
客从昆崙来,遗我双玉璞。
云是古之得道者西王母食之馀,食之可以凌太虚。
受之颇谓绝今昔,求识江淮人犹乎比石。
如今虽在卞和手,□□正憔悴。
了了知之亦何益,恭闻士有调相如。
始从镐京还,复欲镐京去。
能上秦王殿,何时回光一相眄。
欲投君,保君年,幸君持取无弃捐。
无弃捐,服之与君俱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