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僧游天台》
《送僧游天台》全文
宋 / 王安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天台一万八千丈,岁晏老僧携锡归。

前程好景解吟否,密雪乱云缄翠微。

(0)
注释
天台:地名,指天台山,中国浙江省的名山。
万八千丈:极言山之高,非实数,形容极高。
岁晏:一年将尽的时候。
老僧:年长的僧人。
锡:锡杖,僧人出行携带的拐杖,用金属制成。
前程:未来的路程或前景。
吟:吟诵,此处指诗歌创作或欣赏。
密雪:密集的大雪。
乱云:纷乱的云彩。
翠微:青翠的山色,代指远处的山景。
翻译
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年岁已晚老僧手持锡杖归去。
前方美好的景色能否吟咏,浓密的大雪和纷乱的云雾遮掩了青山翠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僧在岁末携带锡杖返回的景象,背景设定在雄伟的天台山。通过对自然景色的刻画和情感的抒发,诗人表达了对僧人的送别之情以及对未来美好前程的祝愿。

首句“天台一万八千丈”,直接点出了天台山的壮丽与高度,既是地理位置的描述,也为后文的情感展开奠定了基础。第二句“岁晏老僧携锡归”则引入人物,岁末之时,一位年迈的僧人手持锡杖踏上归途,这个场景既有时间的沉重,也映照出僧人的孤独与坚韧。

第三句“前程好景解吟否”,诗人以问询的方式,表达了对老僧未来旅途中的美好风光是否能得到享受的关切和期许。这里的“吟”字,既可理解为吟咏,也暗含着一种叙述与分享之意。

末句“密雪乱云缄翠微”,则是对天气及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密雪”、“乱云”营造出一种动荡变化的氛围,而“缄翠微”则让人联想到山峰间若隐若现的绿意,整体上增添了一种神秘与超然。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写,以及对人物情感状态的揣测,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介绍
王安石

王安石
朝代:宋   字:介甫   号:半山   生辰: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猜你喜欢

梧窗·其二

世事如尘扫又生,梧窗终日坐冥冥。

有时饮罢却行乐,立看风吹阁上铃。

(0)

首夏·其一

懒中倍觉我神清,烦恼如今叶似轻。

青士庭前销昼暑,苍官枕上送秋声。

(0)

同邓孤舟林片雪二友晚吟·其一

扁舟如叶片帆孤,少霁临江得句无。

雨竹似人扶酒病,风松学我撚吟须。

(0)

剩甘饴作酒,最苦藙烹茶。

(0)

拟古·其七

祢衡鹦鹉词,挥翰无停缀。

狂甚于接舆,才不容当世。

身居桴鼓下,心在云天际。

黄祖悁忿来,殒之如虎噬。

浅水游巨鱼,宜失纵横势。

(0)

拟古·其十

直言如霜刃,卒发伤人意。

痛贯丹诚中,无与金疮理。

缄恨若瘢痕,终身难弃置。

伺隙果报时,遂陷无情地。

虽悔安可追,弗反同奔驷。

君子慎枢机,言之岂容易。

(0)
诗词分类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诗人
顾清 方回 丘逢甲 周紫芝 杨士奇 李梦阳 张耒 陈造 王十朋 王夫之 苏辙 杨慎 王安石 张萱 徐熥 陈恭尹 沈周 成鹫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