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壶劝我饮,杜鹃劝我归。
不如布谷子,劝我勤耘耔。
我少贫且贱,不但无置锥。
笔耒垦纸田,黑水导墨池。
借令字堪煮,识字亦几希。
啼饥如不闻,饥惯自不啼。
骏奔三十年,辛勤竟何为。
发从道涂白,面为风雪黧。
夜来白沙滩,老命轻如丝。
洪涛舞一叶,呼天叫神祇。
生全乃偶然,人力初何施。
晓闻布谷声,如在故山时。
坐令万感集,初悟半世非。
一险靡不悔,数悔庸何追。
有田不归耕,布谷真吾师。
提壶劝我饮,杜鹃劝我归。
不如布谷子,劝我勤耘耔。
我少贫且贱,不但无置锥。
笔耒垦纸田,黑水导墨池。
借令字堪煮,识字亦几希。
啼饥如不闻,饥惯自不啼。
骏奔三十年,辛勤竟何为。
发从道涂白,面为风雪黧。
夜来白沙滩,老命轻如丝。
洪涛舞一叶,呼天叫神祇。
生全乃偶然,人力初何施。
晓闻布谷声,如在故山时。
坐令万感集,初悟半世非。
一险靡不悔,数悔庸何追。
有田不归耕,布谷真吾师。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杨万里所作,名为《明发白沙滩闻布谷有感》。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生活苦难与劳动价值的体认,同时也反映了诗人个人对于知识分子处境的深刻感慨。
“提壶劝我饮,杜鹃劝我归。”开篇即以比喻手法,借酒和鸟的招呼来表达生活中的诱惑与召唤,但诗人的内心却更向往于勤劳耕作的田园生活。
“不如布谷子,劝我勤耘耔。”这里的“布谷子”通常被认为是指布衣之士,即贫穷而坚守节操的读书人。诗人自比为这些清贫的读书人,更看重他们对知识与劳动的不懈追求。
“我少贫且贱, 不但无置锥。”诗人自述自己年轻时就经历了贫穷,而且这种贫穷并非物质上的匮乏,而是精神层面的低微和不被重视。
“笔耒垦纸田,黑水导墨池。”此处描绘的是勤学不辍的生活状态,即便是在困顿中,也要坚持读书写字,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借令字堪煮,识字亦几希。”即使是借来的书籍,也难得有人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知识的忽视和不易获得。
“啼饥如不闻,饥惯自不啼。”诗人面对饥饿的困扰,却仿佛已经习以为常,不再发出哀求声响。
“骏奔三十年,辛勤竟何为。”三十年的时间里,诗人投入了大量的努力和汗水,但这些辛劳最终换来的只是生活上的勉强维持。
“发从道涂白,面为风雪黧。”岁月在诗人的身上留下了痕迹,头发变白,面容被风霜侵蚀,这些都是时间流逝和艰难生活的见证。
“夜来白沙滩,老命轻如丝。”到了晚年,站在白沙滩上,诗人感到自己的生命就像一根细丝那样脆弱无力。
“洪涛舞一叶,呼天叫神祇。”面对汹涌的波涛,即使是一片树叶,也要奋力舞动,向苍天和神灵发出呼唤,这是诗人内心坚韧不拔的写照。
“生全乃偶然,人力初何施。”在这首诗中,“生全”指的是活着并保持完整的人格,而这种状态本身就是偶然的幸运。面对生活的艰辛,人类的努力似乎无从下手。
“晓闻布谷声,如在故山时。”清晨听到布谷的声音,就像是回到了久违的家乡之时,那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坐令万感集,初悟半世非。”诗人在安静中体会到无数的情感积聚,才突然醒悟过来,原来自己过往的一半生命都在迷茫中度过。
“一险靡不悔,数悔庸何追。”即便是有过错,也不后悔,只是在不断的反思中寻找答案,而不是沉浸于无尽的懊恼之中。
“有田不归耕,布谷真吾师。”最后,诗人表达了如果拥有田地,即使不再回去耕作,布谷(指那些勤劳耕读的人)也成为了他真正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