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令钦平昔,多惭接俊游。
升堂称有志,执奠叹无由。
逝水空归壑,春风忽变秋。
箫声到原尽,千载想风流。
子令钦平昔,多惭接俊游。
升堂称有志,执奠叹无由。
逝水空归壑,春风忽变秋。
箫声到原尽,千载想风流。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之仪所作的《杂挽诗四首》中的第四首。诗中表达了对已故友人的深切怀念与哀悼之情。首句“子令钦平昔”,追忆往昔与友人相处的美好时光,充满了对友人品格与才华的赞美。接着,“多惭接俊游”一句,诗人自谦地表达出自己在与友人交往中的不足,以及对友人高洁品质的敬仰。
“升堂称有志,执奠叹无由”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友人志向的认同与惋惜之情。升堂,意指进入高雅之地或参加重要场合,这里暗含对友人志向的肯定;而“执奠”则是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此处表达了诗人无法亲自为友人举行丧礼的遗憾与哀痛。
“逝水空归壑,春风忽变秋”则运用自然景象的变迁来比喻时间的无情流逝与生命的短暂,表达了对友人离世的悲痛与无奈。逝水,象征时间的流逝;壑,深谷,这里比喻友人已逝去;春风与秋日的交替,则暗示着季节更迭,同时也隐喻着生命的轮回与无常。
最后,“箫声到原尽,千载想风流”两句,以箫声作为引线,将情感推向高潮。箫声悠扬,似乎能穿越时空,传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敬仰之情。即使千年之后,诗人的思绪仍能与友人的风流韵事相连接,表达了对友人精神与人格的永恒怀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已故友人的深情悼念与缅怀,同时也体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常娥偕婺女,万里玉京会。
云璈阕未终,莫霭黯愁对。
真人一謦欬,开阖随霁晦。
寒波扬广廷,清光一年最。
顷刻人间世,银色化诸秽。
法士屏杯杓,痴儿恋珍贝。
皆言此宵乐,复欲何时醉。
蟾宫正植璧,星潢亦委佩。
溪回山石间,苍松立四五。
水深不可涉,上有横桥渡。
溪外无居人,磐石平可住。
纵横远山出,隐见云日莫。
下有四老人,对局不回顾。
石泉杂风松,入耳如暴雨。
不闻人世喧,自得山中趣。
何人昔相遇,图画入纨素。
尘埃依古壁,永日奉樽俎。
隐居畏人知,好事竟相误。
我来再三叹,空有飞鸿慕。
逝将从之游,不惜烂樵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