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星策马下居庸,烽燧烟消远道通。
地接浮云天咫尺,山悬断壁水西东。
青霓明灭轮蹄下,黄屋参差指顾中。
壮趾江南还塞北,男儿巳慰射桑蓬。
戴星策马下居庸,烽燧烟消远道通。
地接浮云天咫尺,山悬断壁水西东。
青霓明灭轮蹄下,黄屋参差指顾中。
壮趾江南还塞北,男儿巳慰射桑蓬。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黎明时分策马穿越居庸关的情景,展现了壮丽的边塞风光和诗人豪迈的情感。
首联“戴星策马下居庸,烽燧烟消远道通”,开篇即以“戴星”点明时间之早,与“策马下居庸”的动作相呼应,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充满活力的氛围。居庸关烽火已熄,道路畅通,预示着旅途的顺利与希望。
颔联“地接浮云天咫尺,山悬断壁水西东”,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地与天的距离缩短至“咫尺”,展现出诗人对广阔天地的感慨。山壁高悬,水流东西,构成了一幅雄伟壮观的边塞景象。
颈联“青霓明灭轮蹄下,黄屋参差指顾中”,进一步描绘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观。青色的霓虹在马蹄下闪烁,黄色的房屋在视线中错落有致,既体现了边塞的独特风貌,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尾联“壮趾江南还塞北,男儿巳慰射桑蓬”,总结了诗人的旅程和情感。从江南到塞北,再回到江南,这不仅是地理上的往返,更是心灵上的回归与安慰。射桑蓬,典故出自《左传》,比喻射箭技艺高超。这里借以表达诗人对射箭技艺的自豪,同时也暗含了对国家边防安全的自信与骄傲。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诗人豪迈的情感,表达了对国家边防安全的自豪感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薄宦留连未得归,思亲怀旧两依依。
岭头梅信凭谁去,枕上鸿声到此稀。
君喜及瓜催北向,我嗟垂翅倦南飞。
何时共作东都客,不厌京尘化旅衣。
尚书蔡公在廊庙,器业文章第一人。
绣墩赐坐议大政,天子称之社稷臣。
渥洼遗种出骥子,才生七日超其群。
蔚如长松倚绝壁,洒落不杂人间尘。
东风共醉杏花下,沧波浩荡天地春。
近者诸公荐御史,宰相未识真麒麟。
却借朱袍下南国,画船醉眠官不嗔。
吾徒对酒共叹息,破车快犊诚难驯。
陈蕃高才虽少对,辟书聊慰汝南民。
溪山见君亦须喜,飞云遮路迎车轮。
朱云风采久寂寞,岂宜远处沧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