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舟傍西林,不见西山色。
落帆向东岸,西山乃咫尺。
视远斯明生,近以遥而得。
天水方空濛,停吟聊自适。
刺舟傍西林,不见西山色。
落帆向东岸,西山乃咫尺。
视远斯明生,近以遥而得。
天水方空濛,停吟聊自适。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舟行于水上的独特体验,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感受,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
首句“刺舟傍西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驾船靠近西边的树林,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充满期待的氛围。接着,“不见西山色”一句,巧妙地设置悬念,引人遐想,西山的景色究竟如何?这种留白的艺术手法,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随后,“落帆向东岸,西山乃咫尺”两句,揭示了诗人调整方向后,与西山的距离骤然缩短,仿佛触手可及。这一转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感知,也暗示了心灵与自然的亲近。
“视远斯明生,近以遥而得”这两句,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观察远处与近处的不同景象,领悟到距离与视角对认知的影响。远处的事物因距离而显得模糊,但正是这种模糊,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近在咫尺的事物,虽然清晰可见,却可能因为过于熟悉而被忽视。这两句话提醒我们,保持一颗好奇的心,以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世界,才能发现更多美好。
最后,“天水方空濛,停吟聊自适”两句,描绘了诗人面对空蒙的天水之景,停下吟咏,享受这份宁静与自在。这里的“空濛”不仅指自然景象的朦胧美,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诗人通过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深深敬仰和对生活真谛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舟行、山色、天水等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距离、视角、心灵状态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和对生活的深邃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