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前湖水清如镜,不与游人照白头。
岂独尊前千顷月,更怜笛里满湖秋。
蘋花洗盏香堪把,荷叶拂衣凉未收。
此夜潇湘洞庭上,放歌谁得坐轻舟。
寺前湖水清如镜,不与游人照白头。
岂独尊前千顷月,更怜笛里满湖秋。
蘋花洗盏香堪把,荷叶拂衣凉未收。
此夜潇湘洞庭上,放歌谁得坐轻舟。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在湖上泛舟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和深邃的情感。
首句“寺前湖水清如镜”,以“清如镜”形容湖水之清澈,仿佛一面明亮的镜子,既展现了湖面的平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接着,“不与游人照白头”,则巧妙地将湖水与游人的关系进行了对比,湖水不能为游人映照白发,暗含了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
“岂独尊前千顷月,更怜笛里满湖秋。”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中秋之夜的氛围。千顷月色倒映在湖面上,与笛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既壮阔又凄美的意境。这里的“尊前”可能是指酒宴之上,但更多的是象征着美好的时光与聚会,而“笛里满湖秋”则直接描绘了秋意浓重的景象,笛声悠扬,似乎能将整个湖面都染上一层秋色。
“蘋花洗盏香堪把,荷叶拂衣凉未收。”这两句细腻地描绘了湖边的自然景色。蘋花的香气可以用来擦拭酒杯,荷叶轻轻拂过衣裳,带来一丝丝凉意。这些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和深深喜爱。
最后,“此夜潇湘洞庭上,放歌谁得坐轻舟。”将场景扩展到更广阔的潇湘洞庭,表达了诗人希望在这美好的夜晚,能够自由自在地放声歌唱,畅游于湖上。这不仅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留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中秋之夜湖上泛舟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佳作。
驱车出吾庐,落月犹在树。
我行欲何之,所以河源去。
去去益以远,炯炯不可论。
群语车铎间,尚想儿女喧。
稍涉原上路,渐见柳下村。
雾草结宿露,风林散朝暾。
悠悠望蘧庐,我仆欣载奔。
昔出日在毕,今出壁中昏。
昔如水上鸥,今如槛中猿。
所忧负平生,岂但感寒暄。
明济十里黄,漪漪见淇园。
晚投伯氏廨,拓落复何言。
周览故时居,愐见松菊存。
故侣未易招,且自置肴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