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暑如苛礼,科头斗室中。
谁能生久寂,冷坐守微风。
静气凉先得,清言月与同。
一炉香细细,僧院竹西东。
逃暑如苛礼,科头斗室中。
谁能生久寂,冷坐守微风。
静气凉先得,清言月与同。
一炉香细细,僧院竹西东。
这首诗描绘了在竹院中避暑的宁静生活场景,充满了淡泊与超然的意境。首句“逃暑如苛礼”,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对酷热天气的厌倦,仿佛是在逃避一种繁文缛节。接着,“科头斗室中”则点明了避暑地点——一间简陋的小屋,屋内无冠(“科头”),暗示着自由自在、不拘小节的生活态度。
“谁能生久寂,冷坐守微风”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竹院中的宁静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时间似乎变得缓慢,只有偶尔吹过的微风带来一丝凉意。诗人在这里“冷坐”,既是对环境的描述,也是内心状态的体现,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心静如水的心境。
“静气凉先得,清言月与同”则将自然界的凉爽与内心的平静相融合,月光下的清谈更添了几分雅致和超凡脱俗之感。这里的“清言”不仅指与月光的对话,也暗含了与自然、与内心的对话,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最后,“一炉香细细,僧院竹西东”以香炉中袅袅升起的烟雾为喻,象征着内心的纯净与宁静。同时,这一细节也巧妙地将场景与僧院联系起来,暗示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亲近与向往,以及在避暑之余寻求心灵慰藉的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独处竹院避暑时的内心世界,以及对自然、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充满了禅意和超然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