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何处觅檀栾,坚实曾闻出大宛。
方镇犹然问无恙,纲维不藉报平安。
琅玕七尺自千古,风月双清总一竿。
高节美哉方正善,渭川欲效此君难。
绿林何处觅檀栾,坚实曾闻出大宛。
方镇犹然问无恙,纲维不藉报平安。
琅玕七尺自千古,风月双清总一竿。
高节美哉方正善,渭川欲效此君难。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弘历所作的《方竹杖》,以方竹杖为题,借物喻人,表达了对正直品格的赞美与追求。
首联“绿林何处觅檀栾,坚实曾闻出大宛”,以绿林和檀栾(竹子的别称)起笔,描绘了竹子生长在深山密林中的景象,强调其坚韧不拔的品质,如同从遥远的大宛之地生长而出,暗示竹子的非凡与珍贵。
颔联“方镇犹然问无恙,纲维不藉报平安”,通过方镇(地方官员)的询问和纲维(国家制度)的保障,进一步凸显了竹子作为象征物的稳定与可靠,无论外界如何变化,竹子始终保持着其固有的品质,不需借助外力就能确保安全与稳定。
颈联“琅玕七尺自千古,风月双清总一竿”,将方竹杖比作七尺长的琅玕(竹子的美称),历经千年而不衰,无论风吹月照,其清雅之气始终如一,象征着竹子的高洁与永恒。
尾联“高节美哉方正善,渭川欲效此君难”总结全诗,赞扬竹子的高洁节操和正直品质,表达了诗人对其美好品德的向往与敬仰,同时也指出模仿竹子的高风亮节并非易事,需要深厚的修为和坚定的意志。
整首诗通过对方竹杖的描绘,不仅展现了竹子的自然之美,更寄托了诗人对于高尚人格的追求与赞颂,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借物抒情的传统手法。
痰锁封喉管,疮钉突齿龈。
猥勤无算爵,肯顾不赀身。
未即容殂谢,徒令受楚辛。
果能深避地,何敢妄尤人。
道自汉魏降,裂为文与诗。
工诗或拙文,文高诗或卑。
香瓯假山序,不妨自一奇。
鲥橘多骨核,乃至肆诋訾。
恭惟陈无己,此事独兼之。
五七掩杜集,千百臻秦碑。
四海紫阳翁,归美岂其私。
所以此虚叟,取为晚节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