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
山翁爱山不肯归,爱山醉眠山根底。
山童寻着不敢惊,沉吟为怕山翁嗔。
梦回抖擞下山去,一径萝月松风清。
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
山翁爱山不肯归,爱山醉眠山根底。
山童寻着不敢惊,沉吟为怕山翁嗔。
梦回抖擞下山去,一径萝月松风清。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祝融峰的景象和心境。"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 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将祝融峰的高大与轻烟的朦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诗人对这座山峰的敬畏之情和探幽寻奇的心态。
"山翁爱山不肯归,爱山醉眠山根底。" 这两句则描写了一位山中老者对大自然的深深执着,他宁愿留在山中,与山为伴,甚至在山根之下沉醉睡去。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人生态度。
"山童寻着不敢惊,沉吟为怕山翁嗔。" 这两句写诗人在山中遇到这位山翁时,小心翼翼,不敢惊扰他,因为担心山翁会因此而生气。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山中居民的尊重,以及一种谨慎、细腻的情感。
"梦回抖擞下山去,一径萝月松风清。"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醒来后的描述,他抖落睡衣,准备下山,而那一路的萝月和清新的松风,都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这不仅描绘了山中的美景,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祝融峰的描写,展示了诗人的山水情怀和对大自然的深厚感情。
虬枝六尺藤,方屋九寸帽。
人间无处著,山水归寄傲。
耳中闻渊明,自我发未燥。
高标不可揖,七十忽已到。
明窗置经龛,奥室养丹灶。
虽云迫迟暮,要足平昔好。
悠然万念空,快若河卷扫。
寄声幔亭云,行拜散人号。
再见封侯未为快,一掷成卢安用再。
世间得意固多矣,堪笑穷人事常败。
我生出仕四十年,寸进恰如船上埭。
即今卧病茅檐里,回首穷通竟何在。
荆山之下玉抵鹊,两京春荠论斤卖。
苏秦煌煌佩六印,尼父栖栖厄陈蔡。
玄保美官辄见思,东野出门常有碍。
躬耕至老岂不佳,子孙当以吾为戒。
游宦才能薄,还山日月长。
买牛捐宝剑,取酒解金章。
泉脉疏供啜,松肪炼按方。
北窗贪兀傲,南陌喜彷徉。
僧过传蓍法,医来寄药囊。
泛舟经姥庙,策蹇上伧塘。
懒似嵇中散,痴如顾长康。
人间须扫迹,随处是羊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