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霏深处万山罗,闲里工夫岁月磨。
上采纬书乾凿度,下搜杂志薛延陀。
手披不厌薰沉水,心悟何妨涉贝多。
若问尊经阁中事,南丰作记也须呵。
烟霏深处万山罗,闲里工夫岁月磨。
上采纬书乾凿度,下搜杂志薛延陀。
手披不厌薰沉水,心悟何妨涉贝多。
若问尊经阁中事,南丰作记也须呵。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静谧、学者研读的场景。首句“烟霏深处万山罗”以烟雾缭绕的山林为背景,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诗人利用闲暇时光,“岁月磨”三字寓言了读书人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和时间的沉淀。
“上采纬书乾凿度,下搜杂志薛延陀”两句,诗人表达了广泛涉猎学问的态度,不仅阅读儒家经典(纬书),还探究历史资料(杂志)以及外来文化(薛延陀)。这里体现了诗人博学多识的精神风貌。
“手披不厌薰沉水,心悟何妨涉贝多”进一步强调了诗人沉浸于书海的乐趣,即使翻阅沉香木制成的书籍,也不觉厌倦,心灵上的领悟更是超越了语言的界限,如同涉猎佛教经典般深入。
最后,诗人以幽默自嘲的方式收尾,“若问尊经阁中事,南丰作记也须呵”,意思是如果有人询问他在尊经阁中的所学,恐怕连自己也会觉得好笑,暗示了他对学问的谦虚态度,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学术成就的自得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读书人的生活状态和求知过程,展现了诗人严谨治学的精神和对知识的热爱。
不见才三日,喧传已坐亡。
平生功行到,垂绝偈言香。
缘分无高刹,禅名却四方。
开包残藁在,切勿放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