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开天策敦儒林,章缝鱼雅欣盍簪。
优游永日夫何事,未必徒耽经史资歌吟。
当时学士数十八,世间争羡登瀛洲而入琳阙。
试问阎家右相传神笔,是中谁果真仙骨。
我闻潜龙勿用子之纲,通易岂必惟京房。
雍容群彦倘陈及,庶其祸弭䦧于墙。
春秋要欲责贤备,我偶为歌申其义。
伯时摹古搆长图,有合阎乎姑且置。
府开天策敦儒林,章缝鱼雅欣盍簪。
优游永日夫何事,未必徒耽经史资歌吟。
当时学士数十八,世间争羡登瀛洲而入琳阙。
试问阎家右相传神笔,是中谁果真仙骨。
我闻潜龙勿用子之纲,通易岂必惟京房。
雍容群彦倘陈及,庶其祸弭䦧于墙。
春秋要欲责贤备,我偶为歌申其义。
伯时摹古搆长图,有合阎乎姑且置。
此诗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十八学士登瀛洲歌题李公麟所画》。诗中描绘了十八位学士登瀛洲的场景,以赞美他们的学问与才华。首句“府开天策敦儒林”表达了朝廷对文人的重视和鼓励。接下来,“章缝鱼雅欣盍簪”则描绘了学者们聚集一堂,共同探讨学问的情景。诗人接着提到,这些学士们在闲暇时光里,不仅沉浸于阅读经典,还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时学士数十八,世间争羡登瀛洲而入琳阙。”这一句点明了故事的核心——十八位学士的杰出成就,以及他们被世人羡慕的原因。诗人进一步提出疑问,询问其中是否有真正的仙骨,即是否有人能真正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我闻潜龙勿用子之纲,通易岂必惟京房。”这里引用了《周易》中的典故,意在强调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坚守正道,不随波逐流。诗人希望这些学士们能在群彦之中,提出有益的见解,以防止可能的祸患。
最后,“春秋要欲责贤备,我偶为歌申其义。”表明了诗人希望通过这首诗,传达出对贤者的期待和敬意。同时,他借用宋代画家李公麟的作品,作为这首诗的题图,增加了艺术与文学的结合,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整首诗既是对古代文人学士的赞美,也蕴含了对当今社会的期望,体现了乾隆皇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的珍视。
台衮兼戎律,勤忧秉化元。
凤池东掖宠,龙节北方尊。
长路山河转,前驱鼓角喧。
人安布时令,地远荅君恩。
暮日平沙迥,秋风大旆翻。
渔阳在天末,恋别信陵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