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朝陵谷远,遗庙林麓长。
美哉汉二君,百世常流光。
功高拯涂炭,德盛敦农桑。
兴礼表儒化,授经恢士方。
尽令秦网坏,汔复周道康。
下国崇明祀,令人荐嘉尝。
豆笾列臣佐,冠佩参侯王。
苍发商山中,素编谷城傍。
曾云绛灌辈,敢厕萧曹行。
奇才洛阳子,抱策意激扬。
兰芷吊沉汨,风沙叹游湘。
遇合从古难,赋骚空自伤。
逮平袭衰绪,终献委绝纲。
罔念开承初,巍巍炎祚昌。
阶庭上藓迹,祝史陈椒浆。
跪起敢不敬,咏歌独无忘。
盛朝陵谷远,遗庙林麓长。
美哉汉二君,百世常流光。
功高拯涂炭,德盛敦农桑。
兴礼表儒化,授经恢士方。
尽令秦网坏,汔复周道康。
下国崇明祀,令人荐嘉尝。
豆笾列臣佐,冠佩参侯王。
苍发商山中,素编谷城傍。
曾云绛灌辈,敢厕萧曹行。
奇才洛阳子,抱策意激扬。
兰芷吊沉汨,风沙叹游湘。
遇合从古难,赋骚空自伤。
逮平袭衰绪,终献委绝纲。
罔念开承初,巍巍炎祚昌。
阶庭上藓迹,祝史陈椒浆。
跪起敢不敬,咏歌独无忘。
这首诗是宋代赵汝谠所作的《高文庙》,通过对汉代两位贤君的赞美,颂扬了他们高尚的功德和对社会的深远影响。诗人首先感叹盛世已远,但他们的庙宇仍屹立于林麓之间,散发出永恒的光芒。接着,他高度评价了这两位君主的功绩,如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重视农业和民生,推行礼仪以弘扬儒家文化,以及教授经典,培养人才。
诗人认为,他们的功业使得秦朝的严苛制度得以废除,恢复了周代的和谐之道。地方上对他们的祭祀活动庄重而频繁,官员们参与其中,表达敬意。诗人自谦不敢与汉代名臣如绛侯、灌婴等人相提并论,但他也以洛阳子的才华为例,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
诗中还提及屈原和湘夫人,暗示了对古代贤者遭遇的同情,同时也感慨自己的际遇难以与古人相比。尽管如此,诗人仍然决心继承先贤的遗志,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他在庙前的台阶上留下了敬仰的痕迹,誓言不忘吟咏赞歌,表达对高文庙主人的深深敬仰。
少小慕宗悫,破浪喜乘风,今朝京口挂帆,高唱大江东。
一曲未曾终调,已过金焦如画,不觉拓心胸。
自古说天险,争战几英雄。人世事,如滚滚,浪流同。
禹门此去试跃,那便化真龙。
巨浸且浇块垒,明月秦淮河上,遍访旧花丛。
舷倚正高兴,何处响秋鸿。
万事如云,一腔如雪,幸有诗卷长留。
看尽溪山佳境,更上南楼。
天外晚风衔落日,柳边秋水浴闲鸥。
闲携杖,偶到欢场,漫檀板歌喉。焉求。书满架。
饥难疗,商量舌在奚忧。且束愁肠高阁,采菊丹邱。
朗吟曾与吾侪共,诙谐不让少年游。
休言老,行乐及时何待,斗酒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