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间幽径草成围,藜杖穿云翠满衣。
石上坐忘惊觉晚,山前明月伴人归。
竹间幽径草成围,藜杖穿云翠满衣。
石上坐忘惊觉晚,山前明月伴人归。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幽寺的静谧图景。"竹间幽径草成围"表达了诗人在一片被竹林环绕、道路两旁长满野草的小径中漫步,环境宁静而又略带荒凉。"藜杖穿云翠满衣"则是诗人手持藜杖(一种用来攀援山路的工具),在云雾缭绕的高处行走,因而衣衫被云雾所湿,显露出一份超凡脱俗之感。
"石上坐忘惊觉晚"中,诗人坐在岩石上沉浸于自然之美,不知不觉间日已过半,直到惊醒时才意识到时间的流逝,这种境界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刻领悟和内心的平静。
最后一句"山前明月伴人归"描绘了黄昏落幕,一轮明月悬挂于山前,照亮归途的行人。这不仅是视觉上的美丽,也象征着心灵的明净与澄清。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境界。
君不见西汉元光、元封间,河决瓠子二十年。
钜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鳣。
万里沙回封禅罢,初遣越巫沉白马。
河公未许人力穷,薪刍万计随流下。
吾君盛德如唐尧,百神受职河神骄。
帝遣风师下约束,北流夜起澶州桥。
东风吹冻收微渌,神功不用淇园竹。
楚人种麦满河淤,仰看浮槎栖古木。
我昔识子自武功,寒厅夜语樽酒同。
酒阑烛尽语不尽,倦仆立寐僵屏风。
丁宁劝学不死诀,自言亲受方瞳翁。
嗟予闻道不早悟,醉梦颠倒随盲聋。
迩来忧患苦摧剥,意思萧索如霜蓬。
羡君颜色愈少壮,外慕渐少由中充。
河车挽水灌脑黑,丹砂伏火入颊红。
大梁相逢又东去,但道何日辞樊笼。
未能便乞勾漏令,官曹似是锡与铜。
留诗河上慰离别,草书未暇缘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