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记梦》
《记梦》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圆间有物物间空,岂有圆空入井中。

不信天形真个样,故应眼力自先穷。

连环已解如神手,万窍犹号未济风。

稽首问公公大笑,本来谁碍更求通。

(0)
注释
圆:圆形。
空:空隙。
井:水井。
天形:天体形状。
眼力:视力。
穷:耗尽。
连环:复杂的结构或问题。
神手:神奇的手法。
万窍:万物。
未济风:未停止的风雨。
稽首:古代跪拜礼。
公:尊称,这里指智者。
碍:阻碍。
通:通达,理解。
翻译
空间中圆中有空,怎能有圆空落入井中。
我不信天体形状真是如此,所以眼睛的力量自然会先耗尽。
解开连环如同神的手法,万物仍呼风唤雨未止。
向您鞠躬询问,您却大笑,原来谁也无法阻挡进一步的理解。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记梦》。从诗中可以看出,苏轼在描述一个梦境,其中有关于圆与空的哲理思考。

“圆间有物物间空,岂有圆空入井中。” 这两句描绘了梦中的景象,意指梦里出现了既有形状又带有空隙的物体,这些物体似乎能进入井中。这里的“圆”和“空”不仅是形状的描述,也蕴含着哲学上的对立统一观念。

“不信天形真个样,故应眼力自先穷。”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梦境的质疑和探索,认为现实世界的形态可能并不真实,因此需要用心去窥视和理解梦中的景象。

“连环已解如神手,万窍犹号未济风。” 这里的“连环”可能指的是梦中某种难以解开的谜团,而“神手”则形容诗人在梦中解开这些谜团的能力。尽管如此,仍有无数的疑惑(万窍)如同号角声响未曾平息。

最后两句:“稽首问公公大笑,本来谁碍更求通。” 诗人似乎是在向某位智者询问这些梦境的问题,对方却以大笑作答,意味着本无所碍,只是诗人自己过于追求理解和解脱。

这首诗通过记叙梦境,展现了苏轼深邃的思想和他对宇宙、自然以及生命本质的探索。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在艺术创作上追求自由和超越的精神态度。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挽李待制浦五首·其二

晚持安世橐,早挂隐居冠。

子贵年方壮,家严色更难。

古今成俯仰,歌哭异悲欢。

泪滴新阡上,风吹不肯乾。

(0)

雨中直宿

白日文书满,清秋寓直频。

雨愁官路滑,风喜夜凉新。

头里千茎雪,胸中万斛尘。

不知穷列宿,若个是吾身。

(0)

偈颂一一二首·其七十六

眉毛眼睫最相亲,鼻孔唇皮作近邻。

至近因何不相见,都缘一体是全身。

(0)

偈颂一一二首·其四十四

腊月扇子功勋绝,浩浩凉风动寥泬。

岂止炎蒸六月天,暂时与君解烦热。

(0)

偈颂一一二首·其二十二

入得龙门事事奇,闻声见色不思议。

山青水绿缘何事,尽是诸人力使之。

(0)

偈颂一一二首·其七

一与山门作境致,见者顿超无学地。

二与后人作标榜,凡圣悟迷皆一样。

若是丛林向上关,有人踏著喜无量。

(0)
诗词分类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诗人
艾性夫 郑元祐 李时行 沈守正 庞蕴 袁桷 邱云霄 梁清标 张侃 林占梅 曹尔堪 周瑛 伍瑞隆 张以宁 汪莘 丁复 许有壬 梁以壮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