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间有物物间空,岂有圆空入井中。
不信天形真个样,故应眼力自先穷。
连环已解如神手,万窍犹号未济风。
稽首问公公大笑,本来谁碍更求通。
圆间有物物间空,岂有圆空入井中。
不信天形真个样,故应眼力自先穷。
连环已解如神手,万窍犹号未济风。
稽首问公公大笑,本来谁碍更求通。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记梦》。从诗中可以看出,苏轼在描述一个梦境,其中有关于圆与空的哲理思考。
“圆间有物物间空,岂有圆空入井中。” 这两句描绘了梦中的景象,意指梦里出现了既有形状又带有空隙的物体,这些物体似乎能进入井中。这里的“圆”和“空”不仅是形状的描述,也蕴含着哲学上的对立统一观念。
“不信天形真个样,故应眼力自先穷。”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梦境的质疑和探索,认为现实世界的形态可能并不真实,因此需要用心去窥视和理解梦中的景象。
“连环已解如神手,万窍犹号未济风。” 这里的“连环”可能指的是梦中某种难以解开的谜团,而“神手”则形容诗人在梦中解开这些谜团的能力。尽管如此,仍有无数的疑惑(万窍)如同号角声响未曾平息。
最后两句:“稽首问公公大笑,本来谁碍更求通。” 诗人似乎是在向某位智者询问这些梦境的问题,对方却以大笑作答,意味着本无所碍,只是诗人自己过于追求理解和解脱。
这首诗通过记叙梦境,展现了苏轼深邃的思想和他对宇宙、自然以及生命本质的探索。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在艺术创作上追求自由和超越的精神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