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晦于夕,何著于昕。举或坠之,事必式因。
毋安于易,毋恤于艰。念敬尔守,祀事孔陈。
先公有言,予岂不闻。冥冥积德,在我后人。
何晦于夕,何著于昕。举或坠之,事必式因。
毋安于易,毋恤于艰。念敬尔守,祀事孔陈。
先公有言,予岂不闻。冥冥积德,在我后人。
这首诗出自明代诗人张宁之手,名为《六礼有将式克语之三加有辞式克御之死丧之威翕共与之饮食言笑肃慎祇之增增来仍式谷以之毋俾此邦不竞谓之》(其二)。诗中充满了对道德、礼仪和家族传承的深刻思考。
首句“何晦于夕,何著于昕”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夜晚的晦暗与清晨的明亮形成对比,象征着人生的起落和变化。接下来的“举或坠之,事必式因”则强调了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但无论结果如何,都应遵循既定的规则和原则。
“毋安于易,毋恤于艰”告诫人们不要满足于轻易得到的东西,也不要在困难面前轻易放弃。这反映了对生活态度的积极倡导,即面对挑战时要坚韧不拔,享受生活的每一个阶段,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
“念敬尔守,祀事孔陈”表达了对传统礼仪和祭祀活动的尊重,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敬畏之心的重要性。通过遵守这些仪式,人们能够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家族的精神和价值观。
“先公有言,予岂不闻”表明了对祖先智慧的尊重和继承,提醒后代不应忘记前辈的教诲。这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培养,也是对家族荣誉和社会责任的坚守。
最后,“冥冥积德,在我后人”强调了道德行为的积累对于子孙后代的影响。它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善行,为家族乃至社会留下正面的遗产,确保美德得以延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个人修养、家族传承以及社会责任等主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道德、礼仪和家族观念的重视。
干戈十年馀,荏苒百忧至。
谁怜齿未壮,遽失綵衣戏。
扪心天不闻,空下千斛泪。
藐然一星孤,未忍随以逝。
雨湿新松楸,尘生旧鞶帨。
奈此愁绝何,况复形梦寐。
萧萧风树悲,此恨岂有既。
念昔龆龀中,从公识奇字。
一从江淮别,岁月不复记。
公寻武夷春,我友颐山桂。
此来忽相见,再拜只流涕。
忽忽悦情话,恍若已隔世。
先人有遗经,夙夜焉敢坠。
馀生倘未殒,肯负平日志。
但恨不及亲,临风一歔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