鸴鸠飞桑榆,海鸟运天池。
岂不识宏大,羽翼不相宜。
扶摇安可翔,不若栖树枝。
下集蓬艾间,上游园圃篱。
但尔亦自足,用子为追随。
鸴鸠飞桑榆,海鸟运天池。
岂不识宏大,羽翼不相宜。
扶摇安可翔,不若栖树枝。
下集蓬艾间,上游园圃篱。
但尔亦自足,用子为追随。
这首诗通过对比不同鸟类的生活习性和选择,表达了阮籍对人生选择和自我满足的思考。首句“鸴鸠飞桑榆,海鸟运天池”描绘了两种不同鸟类的生活场景:鸴鸠在桑榆树间飞翔,而海鸟则在广阔的天池中翱翔。接着,“岂不识宏大,羽翼不相宜”指出尽管海鸟拥有广阔的天空作为舞台,但它与鸴鸠的体型和能力并不匹配,难以在狭小的树梢间飞翔。这种对比暗示了个体与环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扶摇安可翔,不若栖树枝”进一步强调了适应性的重要性,即使面对宏大的目标或环境,如果自身条件不匹配,追求也可能是徒劳的。因此,不如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领域,安心生活。“下集蓬艾间,上游园圃篱”描述了鸴鸠在蓬蒿之间和园圃篱笆处寻找栖息地和食物的情景,这象征着在平凡生活中找到满足和平静。
最后,“但尔亦自足,用子为追随”总结了主题,表明即使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找到自我满足和快乐,而无需盲目追求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目标。阮籍通过这首诗鼓励人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做出选择,追求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盲目追逐遥不可及的梦想。
古人已不见,乔木竟谁过。
寂寞首阳山,白云空复多。
苍苔归地骨,皓首采薇歌。
毕命无怨色,成仁其若何。
我来入遗庙,时候微清和。
落日吊山鬼,回风吹女萝。
石崖向西豁,引领望黄河。
千里一飞鸟,孤光东逝波。
驱车层城路,惆怅此岩阿。
故国歌钟地,长桥车马尘。
彭城阁边柳,偏似不胜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