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波四面照楼台,日夜潮声绕寺回。
千叶红莲高会处,几曾龙女献珠来。
白波四面照楼台,日夜潮声绕寺回。
千叶红莲高会处,几曾龙女献珠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景图,通过白波、楼台、潮声和红莲等意象,展现了金山寺石堂的自然美与神秘气息。诗人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且不失宗教沉思的地方。
"白波四面照楼台"一句,以波光的流动性和楼台的静谧性,构建了金山寺石堂之美。这里的“白波”可能指的是长江的水波,它们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乳白色的光辉,环绕着高耸的楼台。这种景象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示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日夜潮声绕寺回"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意境。潮声在这里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更像是连接人间与佛教净土的一种声音,它日以继夜地环绕着寺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接下来的"千叶红莲高会处"一句,通过莲花这一东方文化中的象征性植物,表达了对精神高尚和洁净之境的向往。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高洁自清,是佛教中涵养心性的一个生动比喻。在这里,它们“千叶”繁盛,构成了一个美丽而又充满象征意义的景观。
最后一句"几曾龙女献珠来"则是对传说中龙女送宝的一种文化引用。龙女在中国神话和民间故事中常以美丽而神秘的形象出现,她送珠往往象征着吉祥与珍贵。在这里,诗人通过这个意象,可能是在暗示金山寺石堂不仅是自然之美与佛教沉思的结合地,也是一个充满灵异色彩的地方,甚至有可能是一处仙境。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文化符号的巧妙运用,展现了金山寺石堂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对这种环境所产生的情感与思考。
这个道,非常道。性命根,生死窍。说著丑,行着妙。
人人憎,个个笑。大关键,在颠倒。莫厌秽,莫计较。
得他来,立见效。地天泰,为朕兆。口对口,窍对窍。
吞入腹,自知道。药苗新,先天兆。审眉间,行逆道。
滓质物,自继绍。二者馀,方绝妙。要行持,令人叫。
气要坚,神莫耗。若不行,空老耄。认得真,老还少。
不知音,莫语要。此儿法,合大道。精气神,不老药。
静里全,明中报。乘凤鸾,听天诏。
物情良可见,人事不胜悲。
莫恃朝荣好,君看暮落时。
三月三十日,春归日复暮。
惆怅问春风,明朝应不住。
送春曲江上,眷眷东西顾。
但见扑水花,纷纷不知数。
人生似行客,两足无停步。
日日进前程,前程几多路。
兵刀与水火,尽可违之去。
唯有老到来,人间无避处。
感时良为已,独倚池南树。
今日送春心,心如别亲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