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卉清绮,笼窗拂水。柳宿垣中,河阳县里。
春絮枉自夭邪,不成花。烟姿露叶依然袅,腰逾小。
添得花枝好。莫抛隋苑,好向水月金瓶,听潮音。
小卉清绮,笼窗拂水。柳宿垣中,河阳县里。
春絮枉自夭邪,不成花。烟姿露叶依然袅,腰逾小。
添得花枝好。莫抛隋苑,好向水月金瓶,听潮音。
这首《怨王孙·咏观音柳》由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巧妙地将观音柳这一意象与佛教文化相结合,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哲理思考。
词的开篇“小卉清绮,笼窗拂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观音柳轻盈的姿态,仿佛是大自然中的一抹清雅之色,轻轻环绕着窗户,拂过水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接下来,“柳宿垣中,河阳县里”两句,进一步扩展了观音柳生长的环境,将其置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春絮枉自夭邪,不成花”则借春日里的柳絮,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美好易逝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观音柳虽非传统意义上的“花”,却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精神,同样具有生命的尊严和价值。紧接着,“烟姿露叶依然袅,腰逾小”描绘了观音柳在烟雾缭绕、露珠晶莹中的姿态,其细小的腰身却蕴含着坚韧的生命力,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之美。
最后,“添得花枝好。莫抛隋苑,好向水月金瓶,听潮音”则表达了对观音柳的赞美之情,认为它不仅增添了周围的美丽,更值得被珍视和欣赏。同时,通过“水月金瓶”和“听潮音”的比喻,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即观音柳如同佛家的智慧和慈悲,能够净化人心,引领人们倾听内心的平静之声。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观音柳这一自然景观的描绘,融合了佛教文化的精神内核,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自然与心灵之间深刻联系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与向往。
泉脉护石根,擘空是谁凿。
山扃忽为开,风云恣喷薄。
自从泉发源,支流纷交错。
润泽遍郊畴,回纡赴洪壑。
太息恩江水,顿成世混浊。
欲决在山清,泥沙尽洗濯。
庐山瀑长流,大江浪不作。
坐井独观天,慨然兹一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