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粉初研炼,临炉定否臧。
似尘惊半紫,如面讶全黄。
瑞作三茎穗,灵含五色光。
待抽金毒尽,特献玉阶傍。
化粉初研炼,临炉定否臧。
似尘惊半紫,如面讶全黄。
瑞作三茎穗,灵含五色光。
待抽金毒尽,特献玉阶傍。
这首《九转诗(其八)》由唐代的窦真君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炼丹过程中的景象与心境,充满了道家哲学的深意。
“化粉初研炼”,开篇即点明炼丹的初始阶段,将原本的粉末经过研磨,开始了转化的过程。这一句不仅描绘了物理上的操作,也暗喻着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临炉定否臧”,在炼丹的过程中,需要对材料进行甄别与确定,这里的“否臧”指的是好坏、真假。这不仅是对物质的判断,也是对内心世界的审视与抉择。
“似尘惊半紫,如面讶全黄”,这两句通过色彩的变化,形象地展现了炼丹过程中物质形态的转变。紫色和黄色的对比,既是对物质变化的直观描述,也是对内心情感波动的隐喻。
“瑞作三茎穗,灵含五色光”,“瑞”字表达了对吉祥之兆的期待,“三茎穗”和“五色光”则象征着炼丹成功后的美好结果,预示着灵性的提升与智慧的绽放。
“待抽金毒尽,特献玉阶傍”,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最终成果的期待与敬献之心。通过“金毒”的去除,意味着杂质与障碍被清除,而“玉阶傍”则暗示着成果将被置于尊贵之地,供人瞻仰与学习。
整体而言,《九转诗(其八)》以炼丹为载体,寓言了个人修行与心灵成长的过程,充满了哲理与寓意,展现了道家文化中对于纯净、智慧与道德追求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