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躁殊轨途,人性安可矫。
天既赋吾拙,何用逐机巧。
始进苟不正,晚节何由保?
所以达人心,立身忌草草。
受恩惟恐多,入仕亦戒早。
俯仰怀古人,守贞以为宝。
静躁殊轨途,人性安可矫。
天既赋吾拙,何用逐机巧。
始进苟不正,晚节何由保?
所以达人心,立身忌草草。
受恩惟恐多,入仕亦戒早。
俯仰怀古人,守贞以为宝。
这首诗《拟古》是清代诗人彭宁求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表达了对人性、道德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洞察。
首句“静躁殊轨途,人性安可矫”,开篇即揭示了人内心的静与躁两种不同状态,指出人性的复杂性,难以轻易改变。接着,“天既赋吾拙,何用逐机巧”一句,诗人表达了对天赋与后天追求的反思,认为顺应自然本性,而非盲目追求机巧与智谋更为重要。
“始进苟不正,晚节何由保?”则进一步强调了行为的正直对于个人品德的重要性,暗示了一个人的初始选择对其未来的影响。最后,“所以达人心,立身忌草草”总结了前文的思考,指出明智之人会谨慎行事,避免草率决定带来的后果。
“受恩惟恐多,入仕亦戒早”两句,诗人从个人修养的角度出发,告诫人们在受到恩惠时要小心,避免过多的恩赐可能带来的诱惑;同时,进入仕途也应谨慎,不宜过早涉足官场的复杂环境。
“俯仰怀古人,守贞以为宝”则是对古代圣贤的追忆与敬仰,强调了坚守贞操与美德的价值,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深沉的哲思和简练的语言,探讨了人性、道德、社会与个人修养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仆夫顾我悲,辕马局不行。
古来离别地,青草不复生。
居人攀桃李,怅望难为情。
流尘起阡陌,远树花冥冥。
莫向秦东亭,唱此《东门行》。
土中有死骨,闻之复心惊。
食荼莫言苦,饮醯莫言酸。
世间万事易,惟有离别难。
既辞还执袂,临行复据鞍。
对面相宽解,回头涕已澜。
人生谁非客,何独此哀叹。
但令长寿考,相报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