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西汉文翁为蜀守,蜀学不居齐鲁后。
诸生竞欲保翁名,石室镌磨贵难朽。
东汉高公又几时,为作石室还如兹。
至今二室坚且久,文公高公名不衰。
世间可传唯铁石,石终可泐铁终蚀。
古人好事留其名,石室存亡竟何益。
汉水沉碑知在不,叔子名存空岘首。
安得眼看石室销,要知二子名终有。
君不见西汉文翁为蜀守,蜀学不居齐鲁后。
诸生竞欲保翁名,石室镌磨贵难朽。
东汉高公又几时,为作石室还如兹。
至今二室坚且久,文公高公名不衰。
世间可传唯铁石,石终可泐铁终蚀。
古人好事留其名,石室存亡竟何益。
汉水沉碑知在不,叔子名存空岘首。
安得眼看石室销,要知二子名终有。
这首诗通过对比西汉文翁与东汉高公在蜀地建立石室的功绩,表达了对古人留下名声的感慨。诗中提到文翁在蜀地设立学府,使蜀地教育不落后于齐鲁之地,诸生竞相保全文翁之名,石室历经镌磨而难以朽坏。接着,诗转向东汉时期,高公也修建了类似的石室,至今仍坚不可摧,文公与高公的名声依旧流传。诗人指出,在世间能流传的唯有铁石,但铁石终究会腐蚀,只有古人的善举和名声能够永存。最后,诗人提出疑问,是否还有其他方式能让名声永垂不朽,甚至希望亲眼看到石室消失,以验证古人名声的永恒性。
此诗借由对古代石室的描述,探讨了名声与时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不朽的印记。诗中充满了对古代先贤智慧与贡献的敬仰,同时也反思了名声与物质存在的本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