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流南斗紫垣虚,芳草王孙思怆如。
淮潦浸天鱼有帛,塞庭连雪雁无书。
不同赵朔藏文褓,终异秦婴袒素车。
漆女中心漫于邑,杞民西望几踟蹰。
火流南斗紫垣虚,芳草王孙思怆如。
淮潦浸天鱼有帛,塞庭连雪雁无书。
不同赵朔藏文褓,终异秦婴袒素车。
漆女中心漫于邑,杞民西望几踟蹰。
这首诗以深沉的情感描绘了一幅边塞景象,寓言性强,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和个人命运的感慨。首句“火流南斗紫垣虚”暗喻烽火连天,战乱动荡,紫垣(皇宫)显得空虚无力。次句“芳草王孙思怆如”借王孙(贵族子弟)的意象,抒发了对国家和亲人的深深忧虑。
“淮潦浸天鱼有帛”写淮河洪水滔天,象征着战乱带来的苦难,鱼儿在水中挣扎,犹如帛书(信件)难以传递,暗示了音信阻隔。接下来的“塞庭连雪雁无书”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信息不通的悲凉,连大雁都因战事无法传递家书。
诗人通过“不同赵朔藏文褓,终异秦婴袒素车”这两句,将自己与历史上的悲剧人物赵朔(《史记·赵世家》中的人物,无辜被杀)和秦婴(秦王子婴,降汉后裸身乘车)相提并论,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无辜受难。
最后两句“漆女中心漫于邑,杞民西望几踟蹰”,“漆女”和“杞民”分别源自《左传》和《诗经》,都是忧患意识的象征。漆女心中充满忧虑,而杞国人民西望(可能指京城方向)却只能徘徊不前,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边塞景象为背景,寓言手法丰富,情感深沉,展现了元末明初动荡时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印累累,绶若若,不如相逢一饷乐。
谷量牛马斗量珠,不如闭门细读平生书,居闲意气或有馀。
利害毫发过,不能以手援其躯。
风吹月明,落我庭树。宿乌夜惊,徐徐飞去。
昼夜有程,汝何不住。前畏弹射,后畏网罗。
孰视鸿鹄,云霄可摩。亦知人生,如意少不如意多。
富贵欲长保,执斧不见柯。
印累累如此,宿鸟飞去何。
观音妙智力,无刹不现身。
出自针缕间,神通亦如是。
光华五采备,成此六铢衣。
云髻冰雪衣,宝冠璎珞饰。
庄严行道相,步步妙莲花。
慈眼视众生,睟然见于色。
愿言瞻敬者,回顾逍遥人。
系缚本来无,何往非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