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妙智力,无刹不现身。
出自针缕间,神通亦如是。
光华五采备,成此六铢衣。
云髻冰雪衣,宝冠璎珞饰。
庄严行道相,步步妙莲花。
慈眼视众生,睟然见于色。
愿言瞻敬者,回顾逍遥人。
系缚本来无,何往非自在。
观音妙智力,无刹不现身。
出自针缕间,神通亦如是。
光华五采备,成此六铢衣。
云髻冰雪衣,宝冠璎珞饰。
庄严行道相,步步妙莲花。
慈眼视众生,睟然见于色。
愿言瞻敬者,回顾逍遥人。
系缚本来无,何往非自在。
这首《绣观音赞》由宋代诗人李纲所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观音菩萨的神韵与慈悲。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将观音的妙智力、神通广大、庄严形象以及慈悲心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句“观音妙智力,无刹不现身”,开篇即点明观音菩萨的不可思议之力,无论何处皆能显现,体现了其超凡脱俗的境界。接下来“出自针缕间,神通亦如是”一句,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针线工作为喻,说明观音的神通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强调了佛法的普遍性和实践性。
“光华五采备,成此六铢衣”描绘了观音菩萨身着的六铢衣,色彩斑斓,光彩夺目,象征着菩萨的智慧与慈悲光芒四射。接着“云髻冰雪衣,宝冠璎珞饰”通过比喻,进一步刻画出观音菩萨的美丽与庄严,如同冰清玉洁的云髻,宝冠璎珞装饰,展现出其超凡脱俗的气质。
“庄严行道相,步步妙莲花”则以莲花作为象征,寓意观音菩萨每一步都踏着智慧与慈悲之花,行走在解脱之道上,彰显其修行的高深与纯净。最后,“慈眼视众生,睟然见于色”描绘了观音菩萨慈祥的目光,注视着芸芸众生,其慈悲之心表现在每一处表情之中,体现了菩萨的大爱无边。
“愿言瞻敬者,回顾逍遥人”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崇敬之情,希望所有向往解脱、追求心灵自由的人,都能回望观音菩萨的教诲,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指引。最后一句“系缚本来无,何往非自在”则揭示了佛法的核心思想——解脱束缚,达到真正的自由自在,无论身处何方,内心都能保持宁静与自由。
整体而言,《绣观音赞》不仅赞美了观音菩萨的神韵与慈悲,也传递了佛教的核心理念,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解脱。
忆游长安城,皆饮毋卿宅。
身虽坐上宾,心是道路客。
笑言安能久,车马就奔迫。
城南南山近,胜绝闻自昔。
徘徊竟莫往,指点烦鞭策。
道傍古龙池,深透河渭泽。
山行吾不能,愧此才咫尺。
壮哉谁开凿,千顷如一席。
参差山麓近,滉荡波光射。
君时在池上,俗事厌纷剧。
望门不敢叩,恐笑尘土迹。
自从旅京城,所向愈无适。
君来曾未几,已复向南国。
扁舟出淮汴,唯见江海碧。
野人处城市,长愿有羽翮。
脱身相从游,未果聊自责。
再涉长淮水,惊呼十四年。
龟山老僧在,相见一茫然。
僧老不自知,我老私自怜。
驱驰定何获,少壮空已捐。
掉头不见答,笑指岸下船。
人生何足云,陵谷自变迁。
当年此山下,莫测千仞渊。
渊中械神物,自昔尧禹传。
帆樯避石壁,风雨随香烟。
尔来放冬汴,冷沙涨成田。
褰裳六月渡,中流一带牵。
俯首见砂砾,群渔捕鲂鳣。
父老但惊叹,此理未易原。
何况七尺躯,不为物所旋。
众形要同尽,独有无生全。
百年争夺中,扰扰谁相贤。
济南三岁吾何求,史君后到消人忧。
君言有客轻公侯,扁舟相从古扬州。
致之匹马恨无力,千里相望同异域。
诵诗空使四座惊,隐居未易凡人测。
史君南归无限情,鸿飞携书堕我庭。
此书兼置昔年客,袖中秀句淮山青。
老夫强颜依府县,堆案文书本非愿。
清谈亹亹解人颐,安得坐右长相见。
狂客吾非贺季真,醉吟君似谪仙人。
末契长遭少年笑,白发应惭倾盖新。
都城酒贵谁当换,尘埃污面非良算。
归来泗上苦思君,莫待黄花秋烂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