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烹鱼采野樵,鸾枝摧折半曾烧。
未经良匠材虽散,待得知音尾已焦。
若使琢磨徽白玉,便来风律轸青瑶。
还能万里传山水,三峡泉声岂寂寥。
江上烹鱼采野樵,鸾枝摧折半曾烧。
未经良匠材虽散,待得知音尾已焦。
若使琢磨徽白玉,便来风律轸青瑶。
还能万里传山水,三峡泉声岂寂寥。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自然与人工的对比和融合,通过对烹鱼、采樵、摧折桐树等生动景象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艺术加工与自然美的思考。
诗中“江上烹鱼”开篇,便设定了一个宁静的田园生活场景。“采野樵”,则表现出一种对大自然的亲近和利用。紧接着,“鸾枝摧折半曾烧”一句,通过对桐树枝条被砍伐并有一部分被火烧过的描写,暗示了人工加工与自然之物之间的关系。
“未经良匠材虽散,待得知音尾已焦”这两句话,进一步探讨了没有经过巧手雕琢的材料即使散乱不堪,但在等待真正懂得其价值的人出现时,却发现美好的部分已经毁坏。这里,“未经良匠”暗示着艺术加工的重要性,而“材虽散”则是对自然之物本身的认可。
接着,“若使琢磨徽白玉,便来风律轸青瑶”一句,通过将桐树比作可以雕琢成美丽器物的玉石,表达了诗人对于艺术加工能够提升自然材料内在之美的赞赏。这里的“琢磨”和“风律”,都是对艺术创造过程的描绘。
最后,“还能万里传山水,三峡泉声岂寂寥”两句,则将之前的主题引向更广阔的自然景观和声音之美。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自然之声无远弗界以及其永恒不息的赞美。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与艺术加工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也展现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理解和运用。
陈迹随人事,初秋别此亭。
重来梨叶赤,依旧竹林青。
风幔何时卷,寒砧昨夜声。
无由出江汉,愁绪月冥冥。
自汝到荆府,书来数唤吾。
颂椒添讽咏,禁火卜欢娱。
舟楫因人动,形骸用杖扶。
天旋夔子国,春近岳阳湖。
发日排南喜,伤神散北吁。
飞鸣还接翅,行序密衔芦。
俗薄江山好,时危草木苏。
冯唐虽晚达,终觊在皇都。
素幔随流水,归舟返旧京。
老亲如宿昔,部曲异平生。
风送蛟龙雨,天长骠骑营。
一哀三峡暮,遗后见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