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态辞家,抱酸味、一点湘梅青豆。
怜恁瑟瑟啼珠,凄零满衫袖。
须莫使、佳春病过,絮般弱、燕般消瘦。
夜雨重帘,桃花二月,容易红僽。
要留听、琼树欢歌,倩屏背、雏鹦赚开口。
谁料落弦秋响,似台城衰柳。
风隔幕、琴弹画鹄,妒玉魫、绮梦圆就。
漫把解曲龙津、只供传酒。
张态辞家,抱酸味、一点湘梅青豆。
怜恁瑟瑟啼珠,凄零满衫袖。
须莫使、佳春病过,絮般弱、燕般消瘦。
夜雨重帘,桃花二月,容易红僽。
要留听、琼树欢歌,倩屏背、雏鹦赚开口。
谁料落弦秋响,似台城衰柳。
风隔幕、琴弹画鹄,妒玉魫、绮梦圆就。
漫把解曲龙津、只供传酒。
这首《琵琶仙》由清代诗人姚燮所作,描绘了一幅细腻而哀婉的画面。
开篇“张态辞家,抱酸味、一点湘梅青豆”,以“张态”开篇,暗示主人公离别家乡,心中充满了离愁别绪,如同湘江边的梅花与青豆,带着淡淡的酸涩。接着“怜恁瑟瑟啼珠,凄零满衫袖”,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离别时的泪水如珠,洒满了衣袖,渲染出一种深深的悲伤氛围。
“须莫使、佳春病过,絮般弱、燕般消瘦”,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时光在主人公的眼中却成了病态的存在,如同轻飘的柳絮和瘦弱的燕子,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无奈与哀伤。
“夜雨重帘,桃花二月,容易红僽”,通过夜雨、重帘、桃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桃花虽美,却也容易凋零,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
“要留听、琼树欢歌,倩屏背、雏鹦赚开口”,表达了主人公希望留住美好的回忆,即使是在孤独中,也希望有欢声笑语相伴,如同屏风后的雏鹦,虽然声音稚嫩,却能带来一丝安慰。
“谁料落弦秋响,似台城衰柳”,转折之处,主人公意外地发现,自己内心的哀愁如同秋天的琴声,悠长而凄凉,仿佛是衰败的台城之柳,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哀伤达到了极致。
“风隔幕、琴弹画鹄,妒玉魫、绮梦圆就”,通过风、琴、画鹄、玉魫等意象,进一步深化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仿佛在梦中找到了慰藉,但现实中的孤独与哀愁却难以摆脱。
“漫把解曲龙津、只供传酒”,最后两句以“龙津”为喻,表达了主人公在困境中寻求解脱,但最终只能借酒浇愁,暗示了面对命运的无奈与无力感。
整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主人公离别家乡后内心的复杂情感,从离别的酸涩到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再到面对孤独与哀愁的挣扎与无奈,情感层次丰富,引人深思。
青丝络骢马,去府望梁城。
节下趋庭处,秋来怀橘情。
别筵寒日晚,归路碧云生。
千里相思夜,愁看新月明。
立马柳花里,别君当酒酣。
春风渐向北,云雁不飞南。
明晓日初一,今年月又三。
鞭羸去暮色,远岳起烟岚。